隱憂:IP熱潮背后“造血功能不足”
近年來,涌現出大量劇情雷同的IP劇,宮斗、玄幻等題材電視劇長期霸屏。盡管有些熱門IP劇的原著陷入抄襲風波,但并未影響到它們的收視率和人氣。
與此同時,熒幕上較活躍的一些綜藝節目,大多模仿國外創意。有業內專家指出,當下電視綜藝節目同質化嚴重,“選秀節目火了就爭相制作選秀節目,明星生存體驗節目火了就一哄而上制作明星生存體驗節目,盲目跟風會導致高度雷同帶來的市場疲軟。”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長張兆安認為,文化產業的基礎在于內容,內容的生命在于原創。“當前,我國文化原創力缺失問題不容回避,核心原創的缺乏,造成同質化、低端化經營問題嚴重,產業鏈整合能力較低。國內很多文化作品創造力不夠,大部分作品屬于模仿和復制。”張兆安說。
“我國原創優質內容匱乏,與全球巨大文化市場不相匹配。”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表示,近年來,市場上雖然出現了如“喜羊羊”、“熊出沒”等國產知名IP形象,但其并沒有顯示出足以影響世界的精神內涵。
“一些創作者缺少對大時代的思考,甚至用電腦技術以拼貼移植代替真正的原創。”全國政協委員何香久說,文化產業的原創力太弱已經制約到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國文化要想走向世界,必須要尋找自己的精神原鄉。
會診:原創者缺少“造血”扶持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文聯副主席姚曉英說,文化產業以內容為王、創意制勝,這是全世界都認同的產業規律,但是現在對文化創意保護不足,缺少“造血”扶持。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目前,社會環境和行業規則缺乏對創新的扶持、認可和鼓勵,是原創力缺失的“病灶”所在。
——現有利益分配機制對原創支持不足。姚曉英認為,利益分配方式是導向,原創力缺乏某種程度反映利益分配的不合理。“作家、編劇的收入與演員的收入是否能夠相比?我們最后看見的是開放出來的那朵花,而這朵花的種子、枝葉、土壤、養分卻沒有在報酬上體現出應有的價值。”
——正當權利保護不足致原創力受挫。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王興東看來,作家和編劇是影視產業“基礎的基礎”,當整個行業都不尊重首創成果時,原創力必然受挫。比如,未經編劇授權隨意踐踏法律賦予劇本的“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制片人、導演或演員亂改劇本。“很多影片海報,經常找不到編劇名字,這種蔑視原創的現象是不應該的。”
——公平客觀的文藝評價體系有待建立。當前,文化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亂象,票房、收視率、點擊率等反映文化產品市場熱度的“指標”,都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造假”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曹可凡認為,數據造假影響觀眾判斷。這些建立在造假基礎上的大數據,嚴重影響人們對一部作品的評判,損害了原創力。
建議:原創力需要法律保護
今年3月1日,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為促進我國電影產業健康發展、保護原創,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中,“德藝雙馨”被寫入法律,鼓勵電影創作者既要具備良好的品德,也要體現不斷精進的藝術才能。王興東認為,業界應嚴守底線,改編時須獲得原作者授權;評論家應勇于批評,監督原創質量,剔除劣質劇本。
一些代表委員表示,對原創力的激發和保護,需要有制度化體系支撐,以此來保證創新的持續性。
“文化產業振興立法應突出扶持原創力,體現出我國保護原創、獎勵原創、尊重原創、培育和提升原創能力的文化發展戰略。要高度維護原創權益,最大限度激發創造力。”張兆安說。
全國政協委員李東東建議盡快完成著作權法修訂工作,從根本上遏制侵權盜版現象,保護原創作者的積極性,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
姚曉英認為,增強原創力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全社會、全行業應有的自覺。“每一個環節的勞動都值得尊重,盜版可恥,希望這兩點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專家談改革:實現文化產業市場化運作
↑彭翊
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彭翊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面對我國文化市場高端原創產品、知名品牌匱乏的短板,應深化改革,在市場層面,以轉型改制、重塑市場主體為中心環節,真正實現文化產業市場化運作。
彭翊表示,文化產業是一種以內容創新為顯著特征的創意產業,其內容(知識產權)是實現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根本形態,文化資本運作都離不開內容生產,因此以內容生產為核心是文化產業與金融合作的主要特點。
在談到國內文化市場原創內容不足、質量不高的原因時,彭翊表示,原創力不足、質量不高是我國文化市場面臨主要問題之一,她認為文化原創力的關鍵有幾個因素。首先,從物質基礎來看,技術與資金的支持至關重要,《美國偶像》、《The Voice》等境外節目的成功,充分體現了資金與技術對于文化作品原創力的貢獻。其次,從制度層面來看,政策、法律是支持原創的重要保障,特別是關于版權保護方面的措施,是抑制惰性和激勵原創的重要力量。再次,從環境層面來看,全社會尊重人才、尊重原創并包容失敗的價值訴求與氛圍對于鼓勵原創來說極其重要。相對而言,我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技術的積累和資金的支持有待進一步提升,版權保護需要進一步加強,尊重原創、包容失敗的社會氛圍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些都制約著文化原創力的發展。
另外,除了在產業鏈前端,國內文化市場高端原創內容不足,在產業鏈中端,國內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能力不足;產業鏈末端,文化市場供求脫節,文化消費潛力未充分釋放,文化企業營銷能力低下、知名品牌匱乏。
彭翊還表示,發展文化產業重在體制機制創新。就目前來看,我國文化管理體制尚未理順,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各部門之間職責不明確,權限之間相互交叉、相互重疊,導致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效率低下。其次是市場化、集約化程度低,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再次,沒有形成系統的政策體系,減免稅費、土地征用、財政補貼等方面缺乏分類細化的政策。文化立法比較薄弱,文化產業發展缺乏強有力的保障。最后是體現在思想觀念上,思想沒有徹底解放,偏重文化產業的特殊性,而對文化產業生產經營的客觀規律沒有足夠重視。
她認為改革的重點一離不開市場,二離不開政府。首先市場層面要以轉型改制、重塑市場主體為中心環節,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業,改變文化企業規模小、分散、競爭力弱的局面。其次政府層面要轉變政府職能,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建立適應文化產業發展要求的宏觀管理體制。同時應該不失時機地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吸引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真正實現文化產業市場化運作。
評論:振興文化產業少不得“原創力”
全國兩會期間,“創新”是一個高頻詞。
新華社評論員文章指出:科技創新是攀登打贏高峰的必由之路。
新華社昨天播發的“海外看兩會”《中國創新帶來新增長紅利——海外熱議中國推動創新引領作用》,題目“直抒胸臆”。
創新給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這是舉世有目共睹的。
不過,新華社昨天播發的另一篇報道,卻讓人認識到一個缺乏創新的領域。文章的題目是《“原創力”缺失致文化產業“貧血”?——兩會代表委員會診文化產業創新難》。
確實,以電視節目為例。熒屏上充斥著各種選秀、真人秀節目。看上去無比熱鬧,收視率也還不錯。有些節目更是成為一個臺的“經濟增長點”。但是,仔細一看,這些節目絕大多數是“舶來品”。新華社報道直指:熒屏上較活躍的一些綜藝節目,大多模仿國外創意。有專家指出,當下電視綜藝節目同質化嚴重,“選秀節目火了就爭相制作選秀節目,明星生存體驗節目火了就一哄而上制作明星生存體驗節目。”
何以如此?“買”容易,“創”太難。買一個現成的節目,成本要比創造一個新節目的成本高得多,而且面臨的風險也大。那些已經在國外大受歡迎的節目,移植過來多簡單?
新華社報道提及,不少代表委員認為,目前,社會環境和行業規則缺乏對創新的扶持、認可和鼓勵,是原創力缺失的“病灶”所在。
一言以蔽之,提高“原創力”,需要加大對“原創”的包容和支持力度,要為“原創”提供一個足可以騰挪、試錯的空間。這不僅需要政策的扶持,還需要相關法律作出深度改變。如,通過立法,加大對行業數據造假的遏制力度,加大對盜版的打擊力度,加大對原創權益的保護力度。
來源:新華社、《每日經濟新聞》、《現代快報》秀
需要進一步了解本文信息,請點擊在線溝通或撥
打電話:010-52401598/5229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