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北京文博會品牌活動“中國文化產業指數”發布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本次發布會以“文化+”為主題,與會業界專家深入探討在“互聯網+”背景下“文化+”的最新成果,尋求文化+城市、文化+產業、文化+各行業的協同發展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彭翊教授發布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四川、天津、江西和遼寧位列前十;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廣東、遼寧、江蘇、山東、四川和內蒙古位列中國文化消費發展指數(2016)前十名。
值得注意的是,從近6年來的產業發展指數增長率來看,連續6年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水平普遍增長較快,今年增長最快的10個省市中有8個位于中西部地區。彭翊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中西部各省市進一步提高了對文化產業重視程度,另一個是東部地區經濟總量已經處于較高的水平,增長速度難以有大幅的提升。
此外,近6年來,除了2010年山西進入過綜合指數前十,2014年湖南進入前十,2011年~2016年四川進入前十,以及江西2014、2016年進入前十外,其它前十都是東部沿海的省份,這說明東部地區憑借強大的經濟發展優勢,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從數值來看,全國省市文化產業的均值達到了73.71,比去年的73.65略有上升,文化產業發展態勢是保持上升的。”彭翊分析說,從整體態勢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平均值基本呈現正增長的態勢,年平均增速達到了1.08%,這個增速符合中央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決定的要求。
據介紹,今年財政部下達2016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44.2億元,共支持項目944個,項目數較2015年增長11.06%。有力地支持了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對推動全國文化領域結構調整、合理配置文化資源、優化產業發展整體布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中國文化消費指數來看,我國文化消費綜合指數持續增長,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5,平均增長率為3.4%。一級指標中,文化消費環境、文化消費意愿、文化消費能力指數、文化消費滿意度均呈上升趨勢。其中文化消費環境指數上升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長率為8.8%,說明我國文化消費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文化產品種類不斷豐富,質量逐步提升,消費渠道也越來越多樣化、便捷化,為居民進行文化消費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在十大文化產品/服務的消費支出水平方面,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是:文化旅游、文化娛樂活動、電影、工藝美術品和收藏品、網絡文化活動、圖書/報紙/期刊、游戲、文藝演出、廣播電視、動漫。與2015年相比,文化娛樂活動、工藝美術品和收藏品排名有一定幅度上升,圖書/報紙/期刊則有所下降。
文化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范周
在政策體制方面,中央進一步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密集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文化領域健康良性發展的法規和政策;在產業結構方面,文化產業在科技的引領和倒逼下,自發自覺地進行產業內部的結構性調整,進入轉型升級(愛基,凈值,資訊)新階段;在文化消費方面,市場的建設、培育和分類更加趨于科學合理。
在文化貿易方面,文化產業呈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從數量到結構再到文化產品內容,都取得明顯進展。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報告,自2013年起,中國就已成為全球文化產品最大出口國,近些年我國主要文化產品出口額仍持續增長。同時,文化產品出口模式也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比如利用國際書展、電影節等國際化平臺來展示中國文化產品,已經成為推動對外文化貿易的主流途徑之一。另外,通過直接投資、收購兼并等方式積極拓展海外文化市場,擴大中國文化品牌知名度,也為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更多的機會。據電影局提供的數據,2015年國產影片海外銷售收入27.7億元,比2014年增長48.13%。
在產業形態方面,文化產業和相關產業跨界聯姻、深度融合,催生系列新業態。“文化+”是文化創意元素向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滲透和植入。在創新驅動下,文化產業為傳統產業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培育新經濟(愛基,凈值,資訊)增長點。“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農業、文化+康養、文化+體育、文化+制造、文化+智慧城市、文化+特色小鎮、文化+人工智能”……“文化+”橫向拓展、縱向延伸,不斷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創新,不斷向一、二、三產業和上、中、下游全產業鏈覆蓋延展,通過資源整合和跨界競合,突破行業壁壘,創造產業空間,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也將開拓一片片新藍海。據統計,2015年全年文化企業并購166起,除23起未透露并購金額,并購規模近1500億元,同比增長50%。影視行業并購總額最高,達507億元,而旅游業每起并購的平均金額最高,近30億元。
在產業內容方面,科技推動促進文化產業外延不斷拓展,為文化產業研究提供新視野和新空間。“互聯網+”是知識社會創新驅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樣產生極其巨大的影響。既對文化產業的表達和傳播形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對文化產業的內容生產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網絡紅人、網絡直播、新媒體、自媒體、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AI人工智能,以及基于社交網絡和分享經濟的文化服務和商業模式等一系列新事物的誕生,不斷與文化產業碰撞出創意的火花,為文化產業從業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新視野。
建設文化場景培育城市內生動力
祁述裕
“互聯網+”強調的就是怎么利用科技力量,促進產業、城市、鄉村的發展。“文化+”強調一種價值,用這種價值把審美疊加、嵌入、融合在各產業中,提升產品品質。“文化+”可能有兩個要點,一個是強調價值觀,一個是成果。
我國產業轉型、城市轉型升級過程中,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什么?我提出一個觀點就是要建文化場景,文化場景就是城市內生動力的一個重要源泉。文化場景的概念最早是美國芝加哥大學一位教授提出來的,他的團隊花14年時間調研500多個城市。
文化場景理論強調文化場景驅動,核心要素包括社區、多樣性人群、價值觀等。文化場景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怎么把創新聚合。只有通過文化場景一個特定的空間才能夠營造一個氛圍,使這些創新人群聚集在這個地方,然后爆發能量。文化場景是以特定空間作為載體,依托便利性的生活文化設施,以相近的價值追求作為紐帶。
這幾年我們調研景德鎮陶瓷產業從衰落走向復興,從傳統的陶瓷產業轉型到藝術陶瓷。這種轉型是怎么完成的?我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景德鎮有一個文化場景。
景德鎮有一個香港機構——樂天陶社。自2007年以來,樂天陶社租用了景德鎮陶瓷企業的老廠,然后在全球招聘一些頂級的陶藝師,讓一二百位國際陶藝師在景德鎮做陶藝,并把才藝傳出去。一開始他們在景德鎮全球唯一的陶瓷學院講座,講座很受歡迎,觀眾從最初的三四十人發展到兩百多人。不光有學生來聽,也有一些手藝人來學習,每次講座都爆滿。
2008年前后,樂天陶社覺得只開講座不夠,還要把這些學生燒制的陶瓷產品展示或銷售。樂天陶社還邀請設計師教授學生做陶瓷。學生的陶藝產品經過評選,品質比較好的有展臺展出,三個月輪換一批。
陶瓷作品展示或銷售,很快形成了一個創意市集,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生的產品和市場有個直接對接,他們基本都留在景德鎮發展事業。他們認為只要有創意,就能夠在創意市集里面展現價值,獲得價值。越來越多的人在創意市集里面展示自己的作品,包括學生、“景漂”的國內外藝術家和傳統匠人,還有陶瓷商業的從業者也參與創意市集,去收購和展示展品。這些人也改變了景德鎮以仿古陶瓷為主流的局面,開始另外一種新興時尚的陶瓷藝術。創意市集對于景德鎮的產業轉型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我認為,激發創造活力是文化要素集聚的核心要義;文化場景理論豐富了我們對文創產業園區的認識;營造文化場景是培育城市動生動力的重要途徑。
“文化+”與文化產業創新“痛點”
賈旭東
文化產業發展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創新,怎么創新,怎么理解“文化+”?
首先,“文化+”是一種趨勢,文化融合發展的趨勢。融合發展首先是文化產業內部,不同的業態之間的壁壘在弱化;其次是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融合,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任何產業融合發展,文化都可以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文化+”是一種思維方式。發展文化產業的時候,不能把眼光僅局限在文化產業的內部,要把文化產業與國民經濟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文化產業管理部門、經濟管理部門,以及社會其他領域管理部門之間要做好溝通、協調,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寬松的社會氛圍,創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環境。
再次,“文化+”是一種方法。“文化+”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方法,這種新方法可以打通文化產業的全價值鏈。過去我們主要注重商品的功能,現在人們不僅注重功能,更注重產品的文化內涵。延長文化產業鏈,除了為“文化+”的對象提供文化內涵,增加文化附加值,同時也為文化企業增加收入,拓展了空間。
實現“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沒有創意不行。產業有了創意會形成行業新業態,新業態形成集群,就會形成新經濟業態。
第一,要創新文化監管體制機制。文化產業創新體制機制的核心問題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目前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市場機制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政府積極作用要調整方向,核心是要培育市場機制,要充分發揮出市場機制的作用。
上一次國務院部委改革中進行部門調整,將新聞出版廣電整合到一起,下一步應該把文化部和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整合起來,形成大的文化部,也是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大勢所趨。此外,還需要建立國家層面的文化產業發展的協調機制。部委整合也不可能把所有跟文化產業相關的部委都整合在一起,與文化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也特別重要,例如財政、稅務、金融系統的政策,這需要建立國家部際溝通協調機制。
第二,提升文化產業的原創能力。原創能力一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所面臨的一個瓶頸,核心的問題是讓更優秀的人才流入到文化產業。因為文化產業是內容產業,沒有人才什么都談不了。一是要提高內容原創者在整個文化產業鏈條中分配的比例。當前文化產業的不同參與者或者說在產業鏈上下游,原創者的利益所占的份額比較小。二是培養一些優秀的年輕人,培養文化產業行業有成長潛力的人才。
第三,要提高文化產業的制度創新能力。文化產業和技術密切相關,即文化和科技融合。此前我們更重視怎么利用先進技術來改造提升傳統的產業,而文化內容發展需求引領文化產業的技術創新更為重要,但這個方面社會重視程度還不夠。
如何促進文化+互聯網+資本融合
陳少峰
現在,幾乎所有的文化產業都搬到互聯網上,旅游、電影、游戲和娛樂。所以互聯網不是一個工具也不僅僅是一個營銷手段,還是一個技術載體和生活方式,人們已經離不開互聯網。
近兩年,中國文化融資性的金融活動比較少,主要是投資和并購。這正是正在進行的資本運作在文化行業的深度介入。以前互聯網只是一個平臺,但是現在平臺離不開內容。例如騰訊自己做內容,也買別人的內容,或定制內容由別人來生產,所以騰訊投資bilibili網站,購買盛大文學,希望通過互聯網和文學形成一個完整的IP價值鏈。大家知道迪士尼賣服裝,冰雪奇緣服飾在全世界已經賣了1000萬套,盈利10億美元。迪士尼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文化電商,先做文化然后再去做電商。
在互聯網上持續生產內容,互聯網就變成一個孵化平臺,也可以做輪轉營銷。比如說做系列的微電影的植入,甚至可以植入下一個系列,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輪轉。大家看到新媒體只有一個媒體屬性,其實新媒體跟平臺性質很像,它的收入可能不是來自新聞和傳播,或許來自電商、會員和導流作用,所以現在新媒體性質上已經區別傳統媒體。傳統媒體是以傳播為主,新媒體可以做很多交易和內容,可以完成很多平臺的功能。
文化電商發展可以帶動文化產業的提升,這個價值很大。很多微信公眾號慢慢變成了文化電商,只不過它的很多內容還不具備持續性,真正的文化電商像迪士尼一樣,我的品牌和內容的支撐要持續,這樣廣告植入才有比較大的空間。
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現有的IP都會失效,因為主流消費者每過三五年就會換掉一批。比如現在文化企業要把網絡文學改編成電影,原來喜歡網絡文學的人現在已經不是電影的主流消費者了,這叫做消費者迭代。消費者迭代給企業帶來主流消費者的流失,原來對應的消費者已經不存在,購買的IP也無效了,因為主流消費者已經不再喜歡原來那類IP了。
創建獨家產品或獨家小平臺,垂直行業加上互聯網整合和資本運作,這將成為文化產業的主流趨勢。在這里資本運作不需要巨大,不需要花幾十幾百億元,只要有幾億元的資金就可以。
所以現在企業投資的產品必須跟互聯網有關,比如說機器人、文化電商、微電影或者游戲、網絡文學。文化產業園也有了新模式,文化產業園以產業為輔,以投資收入為主,這是未來文化產業園發展的主流方向。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