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互聯網金融”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事實上,這已經是其連續第四年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從2014年兩會首提“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到2016年“規范發展”,再到今年強調對互聯網金融要“高度警惕累積風險”,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范越來越重視,在監管態度上逐漸趨于嚴格。
互聯網銀行蓬勃發展
近幾年,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作為金融領域的一種新業態,其監管不完善等問題日益突出。但無論業態如何花樣翻新,互聯網金融都沒有改變金融行業經營風險和管理信用的本質,要和其他金融業態一樣,接受相關部門的嚴格監管。《政府工作報告》之所以對互聯網金融的態度有如此變遷,也正是反映出國家的相關監管逐步落地、行業逐漸步入正軌的過程。
作為金融行業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互聯網銀行也隨著國家對民營銀行的全面開閘而蓬勃發展,熱潮涌起。據統計,截止目前17家獲準籌建或已開業的民營銀行中,有8家銀行都直接定位于互聯網銀行,包括第一批成立的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浙江網商銀行等。
大數據風控主導“互聯網+”下半場
風控是銀行業的七寸,也是大數據的練武場。互聯網銀行相比傳統銀行而言,規模小、底子薄,其抗風險能力也相對較弱,對于風控的要求也更高。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互聯網銀行普遍擁有互聯網背景,在海量數據、金融云、用戶畫像、信用體系等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大數據的應用具有風險控制能力,可以幫助銀行篩選客戶、計算群體違約率、違約損失率,并通過修正大數據提高風控能力,搭建有效的風控體系。
以微眾銀行為例,其擁有強大的互聯網基因,背靠大股東騰訊積累的大數據體系,利用自身金融科技技術,在征信、風控等方面進行了有效的布局, 率先形成其創新風控策略,簡述為“精于數據,專于模型,敏于系統”。
背靠兩大社交軟件微信和手機QQ,微眾銀行擁有全面的社交數據,并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入挖掘各類風險數據,建立風險識別、實時偵測、計量和報告的能力,以滿足風險監測報告、風險計量模型、貸后預警、反欺詐與黑名單識別等風險管理工作的需要。
不同于眾多的風控模型,微眾銀行通過引入國外新型風險識別和算法技術,陸續建立了客戶分群授信、社交評分、信用評分、商戶授信管理、欺詐偵測等系列模型,主動預警捕捉高危行為,率先將線上風控用于實戰。其推出的“白名單”邀請制扭轉被動風控的局面,在貸前就開始排查風險,進行反欺詐識別,做到了即時預測風險、實時調整風控模型、有效降低了小額貸款服務中的信用風險和欺詐風險。
互聯網銀行的另一大特點是所有業務在線上完成。線上金融業務要求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同時實現流暢便捷的客戶體驗。微眾銀行搭建了全線上風險信息系統,可承載互聯網環境下的瞬時高并發業務量,并加載各類數據源和模型引擎,在客戶手指滑動間完成風險識別與計量的判斷與決策。
憑借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先進的風控理念和敏捷的風控系統三頭并進,微眾銀行成立2年多以來,其線上信貸業務“微粒貸”快速發展,同時貸款不良率遠低于行業平均水準。
技術創新成就安全保障
互聯網金融本質仍是金融,風控是其生命線,但互聯網技術所具有的多維開放性和多向互動性,使得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波及面擴散速度,遠超傳統金融。因此很大程度上,互聯網銀行的發展,風控和技術創新成為核心要素。
在技術創新方面,微眾銀行利用一整套開源技術,搭建了全國銀行業率先通過安全可控技術實現的全分布式架構。該系統在支持處理億級海量客戶和高并發交易的同時,確保該系統架構的靈活性和高伸縮性,確保銀行再提供多樣化金融服務時能夠兼顧信息安全性、業務持續性和銀行IT風險的可控性。
在“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銀行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在保障效率的前提下,用戶的資金及信息安全不容忽視,微眾銀行通過共享騰訊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等資源,極大的提高了平臺的抗攻擊能力,最大限度保障用戶資金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用戶信息泄露的風險,將運營風險處于可管、可控、可承受的范圍內。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21市場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