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秋冬,橙色、黃色的自行車成為北京街頭一景。在地鐵站、公交站和辦公樓、小區門口,這些人人可使用的共享單車便利著“最后3公里”的出行。依靠手機APP中的GPS定位查找、自助使用、自由停放功能,共享單車迅速成為城市的新寵。當自行車搭上互聯網,一條消費者、運營方和制造商之間的經濟鏈運轉起來,沉默需求被激活,城市效率在提高。
滿足需求是硬道理
共享單車怎么騎?用戶只需下載一個APP,便能根據系統GPS定位發現身邊的單車。注冊并交付200元左右押金,掃車身二維碼或輸入單車編號,開鎖,騎上就走。用完則可在APP上標注“行程結束”,隨時隨地還車,無需歸還到固定車樁。目前各類單車行駛價格幾乎不超過每半小時一元錢。
一個城市的地鐵與公交車系統再完善,也沒法將“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完美解決。而以短距離出行為優勢的自行車,恰好彌補了末端交通的缺陷。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忠是較早開始使用共享單車的“先行者”之一。在他看來,共享單車最大的賣點是解決短距離出行問題。隱藏在末端交通中的需求,是共享單車近一年快速發展的最大動力。而便捷性和便宜的價格,則讓其廣受認可。
據張文忠介紹,短距離出行,比如購物、理發、去銀行等至少占到全部出行的1/3。如果這部分被替換為自行車,對于緩解交通擁堵、保護環境,甚至鍛煉身體,意義都非常大。
動能轉換添新動力
在不久前李克強總理召開的座談會上,摩拜單車的創始人提到一組數據:在無錫,廠家每天為摩拜生產1.4萬輛自行車。如今,他們已經擁有80萬輛自行車。作為新興業態,共享單車的亮點在于經營方式的變革。它依托互聯網和服務業,同時又激活并帶動著傳統制造業的發展。
共享單車目前的成功,佐證著新興業態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促進關系。
“這就是新動能的一個典型案例。互聯網、共享經濟,能夠對傳統產業的發展發揮良好作用。在這個方向的指引下,很多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但這并不是要侵蝕掉傳統產業,而是增加了新的動力。”張文忠說。
專家進一步指出,新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對社會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政府需要調整思維,做好服務以及必要的規制。以共享單車為例,其亂停亂放問題“讓人頭疼”。據悉,北京市將研究出臺相關辦法,規范現存的停車亂問題。共享單車企業也會提供相應的大數據,為政府改造慢行系統和增加停車位建設提供必要支撐。
共享經濟賦新內涵
出行有優步、滴滴,住宿有Airbnb,作為共享經濟的早期代表,它們定義了共享經濟的特征。共享經濟應當包含3大主體:資產持有者、資產使用者和服務對接者。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信息傳播的高度發達,使得社會的閑置資源得到充分的激活與利用。
共享單車從誕生之初就打上了“共享”的標簽。有觀點還認為,共享單車重新定義了共享經濟——“使用權快速切換,也叫共享經濟”。而“使用權快速切換”,則意味著社會資源的重復與高效利用。“共享單車所包涵的‘共享’涵義,是其核心。雖然目前剛剛起步,但應當是未來大力支持的方向。”張文忠說。
據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陳耿介紹,2010年至今,共享經濟在中國已經涉及10大行業、30個子領域,可以說后發而先至。
陳耿認為,共享經濟在中國有非常良好的發展條件:人口、市場、基礎設施、文化傳統、規模優勢,還有各級政府的支持。未來5到10年,共享經濟將會是經濟發展的潮頭。他認為,分享的空間會拓展,對象會增加,從消費共享到產業共享的趨勢也已初現。
來源:互聯網觀察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