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拋一個觀點,供應鏈的本質是縮短商品與消費者的距離。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供應鏈設計的終極方案就是考慮如何把商品提前放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當消費者有了需求或者下了訂單就能夠最快的擁有商品。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必然要求商流、物流和信息流是三合一打通的,這三者是相互制約和影響的。
一、探討一個問題:什么是高效物流?
從物流公司角度來說,我想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怎么最快的把物品從A點搬到B點,中間可能會經過C點和D點??紤]的是路由的設計,時效的把控和低成本的控制。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是從消費者的角度,或者是供應鏈的角度,就是怎么考慮降低物流成本在商品價格中的占比,減少物流過程在訂單響應時間中的比例。一些客戶在尋找供應鏈解決方案的時候,往往報價是基于貨值占比,這樣更容易計算把控。這兩個角度看起來都非常類似,但一個邏輯差異很大,前者考慮的是如何有效的從A點到B點的問題,叫做正確的做事,后者要考慮的是商品為什么從從A點搬到B點再搬到C點,考慮做正確的事。
實際上從供應鏈角度出發,要降低商品價格中的物流成本,只是解決A點到B點是不夠,關鍵確保A點搬到B點是有效的。商品每一次的搬動都會帶來物流成本的提升,京東劉強東說中國的商品從供應商出來到消費者,中間要經過7次搬運,這是國內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高效的物流,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減少搬運的次數,因此就要減少商品的無序流動,就是如何讓商品更有序的流動。
二、要搞明白是什么決定貨物的流轉?
決定貨物流向的不是物流公司,而是消費者,或者說是訂單。貨物流轉最佳的狀態的就是商品從廠家出來后直接送到銷售者手里,有一個理想的狀態就是商品實現按訂單生產,物流按訂單配送。但實際上市場的需求和生產的計劃是相互尋找的過程,所以產生很多的中間環節。但終極流向都是從廠家到消費者,就是商流會決定著物流,決定著貨物的流動渠道。
三、商流會決定著物流,物流制約著商流
商品流動的中間環節,實際上就是渠道,傳統渠道是商品從生產商出來后到品牌商分銷商批發商,再配送到門店然后到消費者,中間的分銷商批發商實際上是在對接著下游市場的需求和上游生產的計劃,同時還承擔了物流和資金的問題。一個經銷商代理多個品類同時面向同一客戶,從而有效降低其物流和營銷成本,很多新產品公司只要做好產品就能夠通過多級分銷體系而享受到極低成本的物流和推廣渠道,從而快速做大規模。層層分銷體系一方面使得很多的分散碎片化的資源能力可以整合起來服務大型流通,同時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環境里盡可能的擴大與消費者接觸面,增加信息源,整個商流體系更有彈性。但由渠道商信息化水平的落后,整個商流信息流是被多個中間環節切斷的,信息效率很難變高,導致供應鏈效率也具有很大的局限。
近些年,由于電商發展,實際上線上渠道發展很快,商品通過電商和微商直接通過快遞的方式送到消費者手上。不過雖然線上渠道發展很快,但實際上至今只占到流通領域GDP的12-15%,傳統渠道還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占到85%左右,而且發展至今電商實際上已經到了相對飽和的階段,比例相對已經穩定。渠道會影響物流,比如電商帶動了快遞的發展。但實際上,物流也會影響商品的渠道模式:
1)很多商品天然就不適合線上渠道,主要通過線下渠道為主,比如生鮮和百貨,一方面是商品的毛利低,單品的物流成本在商品中的占比過高,生鮮的物流標準很高損耗大,另外快消品場景化、沖動性的消費特征與電商有較大出入,因此生鮮和百貨的B2C模式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2)從第一點就可以得出結論,在很多品類上,線上渠道并不比線下渠道更有優勢。這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線下渠道的物流在購買之前,邏輯上每一次商品的搬運都是離消費者更近,只是多個環節的信息都是孤立,銜接未必好,但線上渠道的物流在購買之后,在下訂單之前的物品流動都是無效的,可能在深圳的淘寶從北京進貨再賣給北京的消費者,造成了商品有很多無序的流動。
四、渠道正在迎來變革的幾個趨勢,是物流的挑戰和機遇
(一)線上渠道從流通末端往上游生產延伸
電商模式從最早的C2C到B2C,現在更多是B2B,再到F2B2C或F2C。原來生鮮和快消品行業多年探索C2C或B2C模式,但是都慘敗而歸,但通過B2B的模式卻能夠迎來發展的新一輪高潮,從零售通和百世店加到新通路到中商惠民等,正在通過B2B模式實現快速整合;
(二)線上線下全渠道
很多制造商和品牌商都會同時擁有線上和線下渠道,但原來兩套銷售體系和兩套倉儲體系在并行運行,正在走向融合,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渠道模式,020加F2B2C,用戶在線上訂單,線下門店就近發貨,門店還將成為體驗中心、成為倉儲中心和交付中心;
(三)C2M趨勢越來越明顯
互聯網的技術使得渠道的各個環節信息被打通,被連接起來,所以用戶的數據能夠被累計下來,然后更好的往上游延伸,所以C2B,C2M模式會越來越強,供應鏈結構會變化,原來推動式供應鏈結構走向基于客戶精準預測的拉動式供應鏈結構。
五、供應鏈的核心:把商品提前放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
供應鏈的終極目標和方案就是把商品提前放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然后以各種方式最快的送給消費者。比如,商品出工廠大門之后就被直接送往離買家最近的倉庫或者門店,以盡量減少商品在空間上的無效流動、降低成本。要實現這個,需要做到三點:第一是多級分倉體系,第二是整合社會化的倉儲資源, 第三是沉淀大數據,引導商品提前向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流動。
(一)多級分倉的網絡體系
一個典型的場景是原來從廠家把商品干線運輸到不同的批發商,再配送到各自的門店,批發商品類少,送到門店的物流履約成本高。后來批發商開始了整合,全品類的批發商配送區域的門店,通過訂單的并流集約化,提升訂單密度,降低單品的物流成本。但由于門店很多,距離很遠,一個或幾個倉庫難以實現有效的配送,勢必需要形成了多級分倉體系。我們可以打造平臺化的多級分倉體系,為社會化的中小客戶提供庫存管理和倉儲物流服務。
完整的分倉網絡需要設立至少三級的分倉體系,從RDC倉到DC倉再到TC倉。三者不同的功能,RDC區域的集采存儲以及DC倉的調撥,DC倉進行分揀理貨和配送,TC更多的分撥角色,渠道越來越下沉,越靠近門店或消費者,多級分倉的價值在于:
1)讓倉庫設置離門店和消費者最近,讓商品響應訂單的速度最快,加上末端配送的能力,可以最快的給門店補貨,或給消費者發貨;
2)庫存在不同倉之間的動態分配非常關鍵,線上和線下的一盤貨,庫存共享,從而供應商可以給每個倉庫供貨,每個倉庫都可以發貨;
3)這樣的倉配網絡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進行供應商庫存管理,實現零庫存;
4)當如果需要這么多倉庫,單靠一家是很難打造形成有縱深的網絡,因此需要連接社會化地倉儲資源,
(二)整合社會化的倉儲,統一標準和統一入口
第一就是要有統一的標準,包括管理標準和運營標準。
標準的目的是各方的接口是一致的,對接的成本很低。標準包括管理標準和運營標準的統一,更關鍵是硬件的統一。目前物流各環節交付模式,供應商到物流中心倉庫是以托盤為單位,倉庫到門店是以箱為單位,門店到消費者是件。實際上大件物流,80%以上的物流都在前端兩部分,標準的容器尤其是托盤一定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現在托盤標準化程度低,規格都是不一致的,托盤循環使用尚未普及,功能也沒有被完全挖掘,但是如果有共享的一張倉配網絡,托盤標準化和循環使用一定能夠有效改善,把存儲與存儲,把存儲與運輸打通,而且對于B2B物流的效率提升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第二是要實現倉儲的要素進行透明連接,變得在線化和共享化。
標準僅僅是基礎,關鍵是能夠實現在線連接。這就需要有一個前提,首先是要對倉儲的關鍵要素進行編碼,對于庫區庫位貨位貨架進行編碼,這樣就給予了一個身份,能夠被讀取和識別;其次是通過設備針對要素編碼進行實時讀取,獲取要素的狀態,并反饋給系統上線。比如托盤可以編碼,并和托盤上的商品聯動,就自動識別貨物的身份信息,讓流轉更加快捷。
(三)沉淀大數據,引導商品提前向消費者最近的地方流動
把商品提前放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關鍵在于提前,怎么做到?就是靠大數據。要有一套庫存管理系統,前端連接銷售端,訂單系統,通過訂單信息的歷史數據預測訂單需求,中間把所有碎片化的倉庫環節連接起來,做到庫存共享,上游連接ERP,就能夠有效的進行數據的傳導,把消費的歷史數據和預測傳遞給廠家。商家就能夠進行智能分貨和提前備貨,把商品提前放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倉庫或門店,實現最合理的庫存。
來源:物流指聞 作者:費無澤(微信號:hankmove )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