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勢的日益嚴峻,養老難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10月11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八次會議指出,養老服務業既是關系億萬群眾福祉的民生事業,也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
在“互聯網+”時代,各傳統行業積極與互聯網結合,走出行業發展的新路徑。國家發改委、民政部和全國老齡辦去年曾聯合下發關于養老服務業的文件,提出將在養老領域推進“互聯網+”行動,將人工智能、互聯網思維與居家養老機構建設相融合,對傳統業態養老服務進行改造升級。“互聯網+養老”形成新的商機,其推進的智慧養老被認為是解決養老難題的方案之一。
讓養老聯網
全國老齡辦、民政部、財政部近日發布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015年,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老年人口中占比18.3%。城鄉老年人自報需要照護服務的比例為15.3%。在社區老齡服務需求上,38.1%的老年人需要上門看病服務,12.1%的老年人需要上門做家務服務,11.3%的老年人需要康復護理服務。
為彌補傳統養老服務的不足,目前全國多地出現了“互聯網+養老”的探索。北京朝陽區八里莊街道日前開展“健康家e養老計劃”,為老人配發智能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老人血壓、心率、體溫等健康指標,數據可同步至相關信息服務平臺。上海建設科技助老信息平臺,整合本市老年人的全方位統計數據,還提供各類實用信息的查詢。武漢市將建設全市統一的“養老云平臺”和客戶服務子模塊,鼓勵和推進養老信息平臺社會化運營。
而隨著老齡產業市場的不斷升溫,民間資本也正在進入養老行業。“易養”是一個主要專注于旅居養老的服務平臺,致力于“讓養老更簡單”,用戶可在線預約老人旅游養老床位,選擇異地養生養老基地、養老院、養老公寓等。“微孝百分”智能化養老服務平臺則可記錄托養老人的護理、膳食、康復、健康狀況,幫助家屬與托老機構、護理人員保持日常溝通。
“互聯網+養老”的難題
雖然“互聯網+”為養老帶來了一些便利,然而要解決養老難,還有不少難題。很多老年人不會上網或者不會熟練使用智能手機。調查顯示,2015年,經常上網的老年人比例為5.0%,在城鎮老年人中這一比例為9.1%。在一些社區,開辦了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電腦的簡單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幫助作用,但仍有部分老年人對于使用網絡感到困難。
73歲的葛大爺有一部智能手機,但是他只會用來打電話。對于各類手機APP,女兒教了他很多遍,他還是不太會用。女兒葛蕓說,雖然父親不樂意學,但她還是經常教他用。
而“互聯網+養老”在國內的發展尚未形成氣候,也沒有行業標桿性企業出現。“易養”COO喬良告訴《工人日報》記者,雖然有不少國家政策上的指導和支持,但是目前國內的“互聯網+養老”行業還沒有找到一條方向明確的道路。他舉例說,對于產品用戶群的定位就是一個問題,如果定位為老年人的話,對老人的了解有多少、老年人對于互聯網的了解又有多少,都是需要考慮的方面;而如果定位為老人的家屬,那么這些家屬與老人之間的溝通、代際觀念的不同又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喬良說,現在從事互聯網養老行業是“痛并快樂著”。“痛是沒有用戶、沒有流量去支撐。快樂是這個行業的前景其實相當好,老齡化加劇的情況下,互聯網養老市場還是一個很大的空白。”
任重道遠
喬良認為,國內的“互聯網+養老”行業在政策層面的支持力度其實已經到位了,只是從業者還沒有很好地進行落實。目前該行業的發展處于一個試錯的過程,還是“摸著石頭過河”。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認為,我國老齡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面臨的諸多問題歸根結底是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對接錯位造成的。從市場需求側來看,現階段老年人的需求結構十分復雜,低端需求雖低效但富于剛性,中端需求是典型的有效需求,高端需求有效但彈性較大。而從市場供給側來看,現實中熱門的老齡產業投資大多面向彈性大的有效高端需求,其回報結果并不向好。
黨俊武建議,要發揮好政府作用,加大政府購買產品和服務的力度;有關部門要看到未來老齡產業的巨大潛力,切實落實現有發展老齡產業的政策措施;老齡企業要站在需求側謀劃供給側發展,重新定位發展戰略,轉變營銷策略,把供給的方向緊緊鎖定在中端剛性需求上。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