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烏鎮互聯網醫院高調亮相后,國內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悄然提速。今年前8個月,國內新成立的互聯網醫院多達17家,湖北、浙江、河南、甘肅、廣西、河北、貴州、上海等省市醫療機構紛紛宣布加入互聯網醫院的大軍。如何讓醫生把更多的時間解放出來用于互聯網醫療,是平臺發展的關鍵。對于主要提供碎片化服務且同類產品越來越多的移動醫療,能否邁過資源積累這個門檻仍是個大難題……
在百度里搜索最出名的烏鎮互聯網醫院,出現的是微醫網站,烏鎮互聯網醫院是微醫提供在線醫療服務和遠程會診服務的在線診療平臺,而微醫的前身是——掛號網,烏鎮互聯網醫院被譽為互聯網醫院的試點。
我們搜索了“甲狀腺結節”,頁面上出現了在微醫上注冊的上海醫生,每個醫生的介紹中都注明了醫院、科室和主治項目。但是,想要和這些醫生直接交流并不是分分鐘就能做到的事,每個醫生提供掛號、圖文、電話、視頻四種聯系方式,電話問診和視頻問診要根據醫生開診時間而定,需要預約。
如果不是非常復雜的疾病,圖文問診應該是患者最常用的方式,簡述自己的癥狀或者上傳自己的病歷卡、片子等,就可以等候醫生回復了。網絡帶來了高效和便利,但也同時要付出相應的金錢。上海中山醫院內分泌科一位主任醫生的圖文問診,一次收費100元,視頻問診是200元一次,據網站顯示,問診費由醫生自行設定,平臺不收取額外費用。
當然,微醫中也有免費問診,據了解,烏鎮互聯網醫院招聘了一批全職的全科醫生,提供在線咨詢、預約門診等服務。我們隨機詢問了一位醫生,回復很快,基本上每個問題十分鐘就可以收到回復,最后,這位醫生建議到線下醫院確診。
雖然線上咨詢最為便利,但大多數移動互聯網醫院的定位仍然是復診。有用戶表示,當一個新的患者來到互聯網醫院時,可能需要把他初診的各種檢查結果上傳給醫生,待醫生看過后,與醫生進行視頻問診。然后,醫生開藥,藥品通過國藥配送或者患者自己到網上藥店購買,一兩天后到貨,這樣一長串的體驗未必比到醫院看病強。
一些醫生認為,目前較為適合網上首診的是皮膚類疾病,拍張照就可以客觀地展現病情。
業內人士分析稱,網上提供健康咨詢的方式還停留在移動醫療的1.0時代,因為它并不能完全為患者解除病痛,僅僅只是增加了認知,很難產生商業價值。
地方政府發牌,政策陸續放行
進入2016年,互聯網醫院的上線速度明顯加快。4月6日,微醫、好大夫在甘肅、寧夏銀川上線互聯網醫院。隨后,七樂康與廣州市荔灣區中心醫院達成合作,共建互聯網醫院。6月18日,阿里健康網絡醫院落戶甘肅金昌。
醫療機構向來對資質要求是嚴格的,移動醫療又是醫療行業的新產物,對于這樣一種新生事物,該如何判斷它的資質?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只有醫療機構才可以做線上診療,所以先要成為一家醫療機構,按照醫療機構的申請、審批流程,拿到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ヂ摼W醫院拿到“牌照”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本身就是一家醫院,現在上線做互聯網醫療;第二是新建或者收購一家醫院進行許可證的申請。
據了解,現在所謂的“牌照”都是試點,而且多數是地方政府發的,更多的移動醫療機構則更傾向于和當地醫院合作。今年1月,阿里健康成立了阿里健康網絡醫院,入駐了全國各地的醫院和醫生,阿里健康副總裁馬立表示,阿里健康網絡醫院是由醫療機構入駐阿里健康的網絡醫院平臺,因此醫生資質由醫療機構負責。
患者習慣未養成,醫保支付仍是瓶頸
在上海長海醫院的公眾號上,提供實時掛號、支付、預約、看報告等在線功能,甚至可以看到排隊等候結果,也可以預約專家號,這是長海醫院和金蝶醫療共同開發的一個在線平臺,但相對于一天三萬人次的門診量,今年7月開發的平臺到9月底也只有7萬人綁定了銀行卡,實際產生交易的只有4萬人次。
長海醫院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很多人都沒有線上使用的習慣。“以支付為例,對于有上海醫保的市民來說,他并不愿意自費治療。目前由于醫保還沒有放開,在長海醫院的公眾號上支付,即使有醫保,也需要先墊付,就診完成之后,憑醫??ǖ结t院的自助機上完成退費,此前墊付的醫保費用才會退還。”
阿里健康也面對類似問題。目前,阿里健康網絡醫院開展的業務包括皮膚科、綜合內科、中醫科等多個科室,但如果醫生判斷患者需要到線下化驗,甚至住院和手術,還是會建議患者回到線下接受進一步的診療?;颊攉@得處方后,可選擇方便的方式自行購買。在醫保方面,也不支持在線直接醫保支付?;颊呦胗冕t保,必須要到線下可以用醫保支付的藥店。
在醫保方面,各地的政策都不一樣。在深圳,居民有金融醫保卡,這張卡納入了金融功能,并且人社局也已經授權,深圳的患者把這張卡綁定微信或支付寶后,同樣可以使用醫保。
業內分析稱,患者到線下醫院去看病的習慣根深蒂固,很難快速轉變,醫療行業不像打車,看病就醫是低頻服務,所以習慣的養成會更漫長。
醫生本就稀缺,為什么要為移動醫療服務?
不管是傳統醫院還是移動互聯網醫院,對于醫療機構來說,核心是醫生,醫生的質量、數量、美譽度等直接影響著醫療機構的品牌。
目前,大多數平臺如烏鎮互聯網醫院、好大夫在線、阿里健康等,都采用醫生或醫療機構入駐的方式,眾多平臺間也經常要“搶資源”。
長海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馮睿曾接到過各種平臺的邀請,邀請他去參加一臺手術,或者問診一些疑難雜癥。馮睿還是比較喜歡這種方式的,他認為,這些平臺可以提高醫生的知名度,也可以增加收入。但實際情況是,自己醫院的本職工作也很忙,每年要坐200多次飛機在各地會診。讓馮睿并不能完全從醫院體制中脫離出來加入移動醫療平臺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些平臺并不能像醫院一樣,提供好的設備和科研支撐,未來此類平臺也不會取代醫院的位置。
業內分析稱,如何讓醫生把更多的時間解放出來用于互聯網醫療,是平臺發展的關鍵。“實體醫院的醫生本來就很難掛上號,要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在移動醫療App上回答問診有點不現實。”
一位移動醫療領域分析師表示,縱然移動醫療行業融資頻頻,可醫生數量的天花板就在那里,尤其對后來者而言,邀請醫生注冊入駐容易,用戶活躍度才是成敗與否的重點?;ヂ摼W醫院需要的是專業醫生,原本資源緊張的醫院卻要抽調出醫生來為患者提供遠程醫療服務,這樣的方式方便了患者,但未必能提高醫生的效率。
對于主要提供碎片化服務且同類產品越來越多的移動醫療,能否邁過資源積累這個門檻仍是個大難題。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