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險業是一個沉淀已久的成熟行業,已然積累了豐富的服務體系。然而,隨著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的普及,新興領域衍生出多種新興服務場景。在物流領域,至今仍未出現具有創新性的保險服務,甚至存在供給“斷流”,尚未形成一種穩定的市場服務體系。
這是千億市場規模的“藍海”,在移動互聯、物聯網、云計算時代,保險業如何創新“互聯網+保險+物流”的服務模式,快速滿足用戶需求、提升整體運作的效率和質量?
物流保險市場規模
目前關于物流保險的市場規模到底有多大,尚無官方統計數字,可參考的是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預計達220萬億元,與5年前相比增長70%左右,5年年均可比增幅8.7%,據此推算未來我國貨物運輸類保險的規模有望達千億元。
同時,結合長期來對物流業保險需求的市場摸底,貨運險、責任險、倉儲險等傳統類物流保險的需要強勁,加之意外險、營運車險、創新場景險等,估計總規模會超過5000億元。
可以預判,伴隨保險“國十條”強調將積極發展物流保險的倡議,未來物流保險必將成為較大的市場“風口”。
物流保險的主要癥結
我們說2015年是互聯網保險發展的元年,各種圍繞著旅游、意外、碎屏等創新類險種的互聯網保險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冒出,讓用戶和投資者眼光閃閃發亮。
但是以生產、生活貨物運輸息息相關的物流保險卻“無人問津”,甚至出現了“斷貨”的情況,大多數保險公司將物流保險列入劣質業務中,整體業務處于萎縮階段。
以貨運險為例,一個格式條款密密麻麻的幾千字,主要描述的是不承保事項和免賠責任,條款設計看似合理,但對標物流現狀看,一些免賠事項和承運條件在一段時間內都會存在,比如物流行業的三超問題,在成本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薄的情況下,中小物流企業要生存,會存在不得已下的風險選擇,這種現狀下從有利于行業發展的角度,保險公司需要做的是提出何種承保方案和風險規避方案,通過引導降低風險發生率,而不是大門緊鎖或別無選擇的告知。
除此之外,在購買和理賠等方面,復雜條款、繁縟材料、理賠陷阱等等,對行業用戶也造成了較大的困惑……諸如此類的保險產品和服務讓物流行業“想說愛你,卻不容易”。
物流行業對保險有需要嗎?
應該說不是有沒有的問題,是剛需的問題。以占全國80%以上的中小物流企業為例,一車貨物百十來萬,一旦出險,不光全年生意白做了,還要負債累累,搞不好的直接跑路(只能跑,沒有“產”可以破)。退一步講,物流企業運氣好,貨運常年沒風險,那雇傭的裝卸工、內勤人員、倉儲、車輛風險呢?
物流保險怎么做才是“正途”
既然市場大、用戶痛點與需求明確,那么怎么做才能讓這個群體得到更好的保險服務?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物聯網、云計算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通過保險+的創新快速滿足用戶需求、提升整體運作的效率和質量?
1、拆分場景,打造更具針對性的保險產品
深入物流行業,深入供應鏈場景,切切實實的了解物流的模塊分工,了解不同用戶的風險需求:長途運輸與短途運輸的差異,三方、中介、零擔專線的業務區別等,針對不同的場景對象,進行費率、承保范圍、承保條件的定制化設計,來滿足用戶真正的保險需要。
2、互聯網化運作,打造“傻瓜式”的用戶體驗
可能有人會說,不要受互聯網的毒,湊熱鬧只會死的很慘,持這種觀點的人,說明真的不懂物流,更不懂物流保險了。做互聯網+物流保險,不是腦袋熱,是客戶真正的痛點。
3、平臺化運營,構建和諧生態
當前物流保險在發展上存在兩極化的現象:
供給端——保險公司
以物流行業的賠付率和收益規模為參考模型,致使業務處于整體控制、萎縮或拒絕受理的狀態;
需求端——物流用戶
真正需要的、基于場景的保險產品很少或沒有,造成要么不買、要么逆向選擇等怪圈。
4、多產品組合,做服務與服務的“鏈接”
要改變現狀,趕上業已到來的智能時代用戶的需要,就要在綜合價值上下功夫,圍繞“保險+”進行兩端化“立體式”的模式拓展。
物流保險的“最后一公里”
要怎么做才能如愿打通這“最后一公里”呢?關鍵是找到能和用戶產生有效關系的通路,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關聯和交互”,如:
1、找到物流企業“扎堆”的地方
物流協會、物流園區、配貨站、互聯網物流平臺等等,借助這些與用戶的“鈕結”進行產品與服務的拓展;
2、找到用戶交心的方式
通過發展更多的物流圈內人,以物流咨詢、物流風險研討等方式,深入到用戶物流業務的服務中,為用戶出謀劃策,同時邀請用戶共同參與保險產品設計,形成共創模式和口碑化營銷;
3、改變以往保險一旦賣出就形同陌路的銷售方式
通過物流社區、物流人聯盟的建設,打造“社區”文化,與用戶持續性溝通,就平臺體驗、綜合服務等方面持續互動,培養形成一種圈子經濟。平常不忘用戶,用戶自然在有需要時也不會忘了你。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