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隨著互聯網+的大浪來襲,近年來物流行業涌起的一股股創業項目,無論是車貨匹配,貨運App,眾包物流還是 SaaS 服務都在試圖打開這個潘多拉的魔盒……
資本寒冬速凍O2O,物流未幸免
去年初O2O 的資本寒冬就已來臨,似乎所有商業行為都拿來O2O,濫用得較厲害。邏輯大概是,像滴滴打車一樣先燒錢,把服務搬到網上,把本來到店的服務上門化,累積用戶量...但大多創業伙伴沒能活到第二輪。
可能大家會說 O2O 和物流有毛線關系啊,但確實有相當一部分投資人拿著 O2O 的邏輯投出了前一波的物流融資狂潮。
2016年1月初,神盾快運的倒閉,正式拉開了貨運APP死亡的序幕。從2011年團購網站的百團大戰,到2014年開始的O2O項目年度死亡名單,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存活率,成為每一個互聯網企業從成立之初就逃脫不了的命運。2016年初的貨運APP企業,無疑已經站在了生死攸關的節點,何去何從,更應該靜下心來,看清趨勢和行業實情,方能成為行業中勝出的百分之一。
資本對 O2O 的態度轉變似乎也就是在一夜之間完成的,并且孜孜不倦的開始尋找下一個企業級 2B 的市場熱點……
所以,了解資本方如何看待物流市場,青睞怎樣的創業者是前提。如此才能少走彎路、快速對接。
資本為何仍偏好物流行業
轉向國外看,去年在北美市場發生的三起收購案:
7月,物流業巨頭 UPS 宣布 18 億美金收購 Coyote Logistics ,成為 UPS 歷史上最巨額的收購 Coyote 作為貨運經濟平臺,自06年創立到14年增長已超過 1600 倍;
C.H.Robinson在14年底祭出近10年除定展 (海空運貨代)之外最大宗的收購,3.65 億美元現金把公路 Freightquote 收入囊中,Freightquote 是北美最大的基于互聯網構建的貨運經紀平臺;
全球第三大 3PL 德迅在去年8月份1.8億美金收購北美一家貨運經紀平臺 ReTrans。
UPS 自己認為收購 Coyote 的主要動因是:
a、迎合快速增長的輕資產和整車經紀 / 代理模式的細分市場
b、Coyote 通過技術驅動的平臺和網絡優化能力吸引了 UPS (輕資產商業模式 + 技術創新)
c、和 UPS 的協同效應 (補充 UPS 的整車業務; 資源的優化: 比如 UPS 回程艙位的消化; 交叉銷售的機會)
總體來看,資本方很看重物流業,具體原因有四個:
1、實體經濟生產端過剩。簡單來說,就是產品供給充足。
2、原材料到產品:供應鏈是個物流問題。換句話說,從原材料到制造成產品這一供應鏈的每一環都離不開物流。
3、產品從工廠到客戶:渠道也是個問題。即生產好的產品怎么到消費者手中,也離不開物流。
4、供應、采購、銷售又是相互循環的,物流過程一直在進行,持續不中斷。
加之國內物流信息化尤為落后,資源耗費嚴重,提升空間還是很大。
物流是一個內涵豐富、前景廣闊的產業,其中基金尤其看好移動互聯網物流業。這一認識主要基于兩點:一是使用經濟時代,或者說共享經濟時代的到來。二是客戶需求越來越多樣化,未來一定是需求拉動的方向。
什么樣的價值更迎合未來市場所需
未來的國內物流世界有兩點值得一提:
第一:以夫妻店和個體為代表的終端將是不可取代的。中國的物流業特別“發達”,在美國,聯邦公司需要數萬人,而在中國,一般兩三個人就可以搞定,每個人都是個體。在未來,這個局面不會改變。
第二:UBER為代表的平臺+個體將是必然的方向。小門店最大的問題就是,老板不掙錢,但是員工都覺得你掙錢了,與其這樣還不如做成一個平臺,整個透明化,讓員工自己干得多得的多。
這就是投資方偏愛投平臺型公司的原因之一。他們對平臺的要求如下:
第一個要求是:增量價值
這個平臺一定要帶來增量,而不是說一定是一個新的收益化模式。最初B2B平臺喊的口號是去中間化,然而做了一段時間發現中間環節去不掉,B2B平臺真正的魅力是做大了增量,平臺上的成員分到的賺到的更多。比如拖柜寶一直努力將帶貨功能,集中保險等服務做起來,提升增量。
第二個要求是:提升效率
通過流程和體系來保障效率,而終端實際負責體驗,用服務、關系來保障。這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物流行業總的來講還是服務業,不同的司機,包括個人的特征,個人的服務態度,這是平臺解決不了的,這個需要靠個體的服務來體驗,平臺只解決效率問題。
第三個要求是:卡位入口
比如通過SaaS+交易平臺模式,將在企業級服務中占有重要戰略地位。原因很簡單,國內中小企業數量眾多,普遍信息化程度不高,懷有“重銷售,輕管理”的理念。在這種環境下,從SaaS切入再慢慢引導向交易,然后從交易中分成的模式顯然更容易被企業主接受。
商業模式如何煉成?
技術是驅動力,數據是其根本
如果去問國外物流平臺的30強,他們的差異化優勢是什么?是龐大的承運商網絡?優質的客戶群?相信答案一定會是他們技術驅動的系統平臺。承運商不合作了可以再招募,客戶丟了可以再挖新的。但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系統平臺作為支持,平臺幾乎無法輸出他們的管理價值。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系統平臺幾乎都是在企業成立之初就搭建起來,并不斷迭代沉淀發展成為現在的系統利器。可以講,圍繞其核心商業模式開展的一切動作,都是由其卓越系統平臺和優質的人才團隊來支撐的。
為什么數據是根本,當你每天兩三單業務流轉時無從談效率提升、信用累積、數據分析,但矛盾恰好在這,比如我們說金融杠桿(互聯網金融),一方面想通過這塊服務增值并快速帶來交易數據量,但另一方面會因為沒有原始數據積累難以做風控,信用數據缺失誰愿用這把雙刃劍呢。
平臺需要切入點
原來需求旺盛:話語權在廠家,層層批發商等著就有錢賺,他們提升服務的壓力,改變服務供應商的動力不足。現在產能過剩:話語權轉移到消費者,所有人都需要主動出擊,去爭奪消費者的消費份額,更換更好服務供應商的意愿大幅度提高。
所以做平臺有兩種方式,全面出擊的方式和集中突破的方式。原來做平臺,每個公司兩個點,第一希望做客戶,第二希望產品也做,這種規劃特別宏大,當然要的錢也特別多。真正做起來的平臺一定是從一個細分的領域,一個細分的客戶,一個細分的產品做到這里面的絕對第一名。你的市場占有率是第二名的1.7倍,第一個做到以后,就像打仗一樣,這是你的革命根據地,有了革命根據地你才能做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
平臺如何盈利
如果有人天真的認為一開始通過業務能賺很多錢,那就大錯了。集約化的效益未產生前,先別想一單多賺幾塊,練好內功、提升服務、打造資源整合是當務之急。當然了,需要預算下盈虧平衡點。
基礎層次收益,在國際上稱為Software as a Service,平臺收的是軟件使用費。但在國內對于軟件付費的意愿太低,變成了Sales Leads by a Software,即幫助終端帶來銷售而獲得的傭金收入。
第二個層次,隨著交易數據的沉淀,平臺的大數據能夠幫助客戶更好地預測需求,整合資源,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鏈主導者的地位,可以增值服務收費,提高效率、縮減成本,業務每單利潤仍然有空間。
第三個層次,整合資源后直接對接上下游,比如車后市場。
此外,很多人覺得平臺長期虧錢沒關系,最重要的是互聯網金融還有資金沉淀。但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是你有數據交易沉淀,能更好地預測交易,在金融上最大的風險還是信用的風險,可以通過數據真正做到風險的管控,包括引入鏈路服務,從而使平臺獲利。
越過兩個坎兒就能飛起來
萬事開頭難,堅持更重要!大多數物流平臺都逃不開一些困擾。如何解決它,只待創業浪潮一浪接一浪。
頻率問題,物流其實是個頻率較低的市場。而且行情不穩,特別像集卡拖車市場,每周四天餓死,一天撐死。忙起來現金車價格翻番,閑起來低價殺紅眼!特別一個節假日,得愁壞多少貨代和工廠啊!再加上大部份業務是熟人交易的關系,頻率更亂象。如果說,物流互聯網化是座冰山,現在平臺上跑的單僅是一角了。
信任缺失和標準化低,這是物流行業給到創業者的行業性難題。實體物流時就常有司機被放鴿子和放鴿子,或者貨主因為套牌車貨物丟失的現象。物流行業長期以來“散、小、亂、差”現象,導致貨主寧可找熟人發車,也不會輕易把貨物交給報價更低的陌生司機。其中結賬方式、運費價格上的不統一,再加上裝車卸貨等環節,導致很多平臺的作用,仍舊停留在提供信息上。而另外有些平臺實現了交易閉環,傾向于無車承運人模式,但也因此發展會放緩,背負得重了自然飛起來難度更大。不過目前個人比較看好這個模式,要交易就要擔保,而且可能撬動熟人關系。
無論如何,行業在進步,創業者在探索。要改善這兩個問題,也正是平臺要努力的方向。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