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權威機構預測,今年下半年全球海上風電度電成本為126美元/兆瓦時(約0.85元/千瓦時),與今年上半年環比下降22%,與去年下半年同期相比下降28%。
一般來說,新能源度電成本與能源技術類型、資源質量優劣、原料供應情況、設備制造成本等有關。對海上風電來說,水深和離岸距離是影響成本的關鍵。
正因此,相比陸上風電、光伏等,海上風電一直被認為是高成本的新能源類型,前景并不十分看好。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昂的成本,導致海上風電收益率低,資本、企業不愿布局。
例如,我國發展海上風電已長達8年,但進展十分緩慢,去年底全國海上風電并網容量僅為75萬千瓦。在“十二五”時期,海上風電裝機量完成量還不到目標兩成。所以很多海上風電項目,都是有政府背景的企業在推進。
雖然海上風電發展受阻,但前景并不小。一方面,是利好政策持續不斷,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以及正編制的“十三五”規劃,提到的海上風電建設容量都超過1000萬千瓦。
另一方面,陸上風電棄風率高居不下,不少企業開始轉向海上風電。據統計,2016年上半年,全國風電棄風電量達323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21%。而海上風電由于靠近電力負荷中心,地理位置優越,能夠較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但因為是海上作業、環境特殊,其相關設備成本高,且地方政府沒有配套支持政策,導致海上風電成本高企,遠高于煤電、氣電和陸上風電。企業難以保證足夠的收益水平,積極性不高。
除了高昂的成本,海上風電還存在政策法規不完善、技術產能不足、標準設定缺失等阻礙。而產業鏈上的各類問題,將使得海上風電成為吃不到嘴的肥肉。
因此,海上風電度電成本雖然有大幅下降,但只能說是看到了發展希望,短時間內恐怕還難以與其他新能源競爭。預計到2030年,海上風電才可能實現平價上網。
海上風電或許還不會迎來爆發式增長,但看到希望已是一大進步。未來還需要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才能推動海上風電跨入增長通道。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