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的昌平馬池口,有一座“停產”了24載的“水泥廠”。用周圍村民的話說,只見圓滾滾的水泥窯高架,卻從未見過煙囪冒煙,壓根兒就沒有個開工生產的樣子。殊不知,一打眼兒看不到開工景象的水泥廠在北京有三座,不過主業可不是生產水泥,甚至廠大門掛的牌子,寫的都不是“水泥廠”。
工業危險廢棄物、生活垃圾飛灰、污泥、污染土……這些垃圾的處置成了城市正常運轉的大難題,金隅集團的這幾座水泥廠可就派上了用場:水泥窯燒掉廢棄物的同時,還將垃圾變廢為寶。與環保看上去毫不相干的水泥廠,成功轉型升級為環保科技公司,成為北京的“城市凈化器”。
水泥窯“吞”掉北京九成危廢
邁進金隅北水環保科技公司,眼前綠樹成蔭,蝴蝶飛舞,和花園一樣干凈整潔;耳邊鳥鳴陣陣,只有鋼鐵水泥窯“大肚”里轉窯時傳來的“隆隆”聲,才讓人想起這里曾經叫做“北京水泥廠”。
“我們依托水泥窯處理危險廢棄物,沒有殘渣沒有排放,年六萬噸處理量,占北京總量的九成!”北水環保科技經理趙雍掰著手指為記者“解密”。“花園”深處才是廠房,管線布得天羅地網卻井然有序,左右各是一條危廢處置生產線,碩大的柱形水泥窯轟鳴,百米高的輸料管一旁聳立,各類危廢經過輸料泵,被源源不斷地送入窯系統。
“這是國內首條利用水泥回轉窯處置危廢的示范線。”趙雍說,采用的各類先進技術完完全全是“金隅制造”,焚燒過程中高達1700度的高溫下,危廢的各種殘渣廢液被燒得“化為烏有”,不僅可以煅燒水泥,產生的熱能還可以發電,節省了大量的煤和原材料。神奇的“大肚”水泥窯,還能吞掉城市污泥、污染土等影響城市環境的“臟東西”,現如今,水泥反而成了北水環保科技的副業。水泥窯消納了廢棄物,還“燒”出了效益:各種工業廢渣代替了原料,降低了水泥生產成本,資源利用率達到50%以上,達到國際頂尖水平。
飛灰燒出了循環經濟
幾十公里外的房山,金隅琉水環保科技公司(原琉璃河水泥廠)的水泥窯正吞的“食物”不是危廢,是生活垃圾焚燒后殘留的有毒飛灰。走進廠房,“國內首條飛灰處置示范線”字樣醒目,飛灰在這里會完成一次奇幻之旅。
“飛灰中可溶的部分,經過水洗處置最后生成工業鹽;不可溶的部分經過處理送到水泥窯,成為煅燒水泥熟料的原料。”琉水環保科技副經理吳存根指著生產線說,焚燒中產生的余熱,還能為廠區和社區供暖。生產線的末端,一個黃色的麻袋里是白花花的鹽,這是處理后產生的工業鈉鹽,廠房外的空地上堆了打包好的幾十大袋,它們將銷往全國各地,未來還將生產出價格更高的鉀鹽,小小的飛灰燒出了循環經濟的大文章。
這里的水泥窯同樣“飯量”大。北京每日能產生100噸到120噸飛灰,這條飛灰處置線每天就能“吃掉”100噸,由于北京的飛灰量與日俱增,另一條處置線也在籌建中,兩條處置線將能消化掉北京70%的飛灰,并形成了一套行業的飛灰處置安全規范標準。同時,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將于年底開工建設,以處置北京西南房山、大興區域的建筑垃圾。
此刻,同樣位于房山的金隅前景環保科技公司(原太行前景水泥廠)正在做的“作業”,是危廢和污泥的焚燒處置。這兒的水泥窯單體最大,一天能吞200噸污泥。公司還在京率先建成了水泥生產脫硝示范線,為水泥行業的環保規范提供了標準。
在金隅竇店科技園,金隅生態島、紅樹林環保公司為系統內水泥企業轉型升級、協同處置項目建設提供技術研發、市場規范服務。同時生態島更是承擔了全市4千余家危廢客戶、覆蓋北京地區90%的危廢處置任務,十余年來,共收集處置各類危廢70多萬噸,污染土修復遍布全國,累計修復污染土壤400多萬立方米。
“國企應擔負起社會責任,為首都的環保做貢獻,我們的目標是要做城市的凈化器和政府好幫手”,金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姜德義說。目前,金隅集團在京環保企業可處理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49類中的46類,每年處置固廢超過50萬噸。其中,利用水泥窯處廢能力達到每年46萬噸,處理危廢種類達到30類,工業危廢處理量占市內轉移處置量的94%以上。近三年,金隅累計處置固廢達到86.3萬噸,2015年,年處置飛灰4萬噸就占了北京飛灰產生量的100%。
產業升級“全員加速中”
外人恐怕很難一口氣說清楚金隅所有的產業,但金隅的房地產和物業卻被很多人所熟知。金隅房地產除北京外已延伸至上海、天津、合肥等14個區域中心城市,在京提供了5萬余套保障性住房房源。金隅三家房地產公司優先使用集團系統內混凝土等十幾種新型建筑材料,成為北京第一家實行住宅產業化的地方企業,不僅節材節水,還減少了建筑污染的產生及排放。
在北三環的金隅環球貿易中心,幾棟寫字樓內坐落著微軟等百余家大小公司,金隅的總部就在其中。不只做房東,金隅還在向現代服務業領域轉型,據介紹,金隅是北京規模最大的高檔物業的投資者和管理者之一,共持有超過100萬平方米的高檔物業,管理著超過600萬平方米的多種類型的物業資源。
水泥產業由灰變綠,建材產業由老變新,現代服務業附加值由低變高……金隅產業升級加速跑,循環經濟領域內廣受稱贊,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在國企轉型的考卷上寫下生動的一筆。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