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壽命穩定增長了十年后,某些年齡段的期望壽命甚至開始降低。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癥,加上愈演愈烈的壓力、焦慮、抑郁,正在成為主流的健康威脅。如今這個情景似乎是,現代生活變得更便利的同時,也在慢性“殺人”。
但上述觀點不乏反對者,甚至越來越多的業界大佬開始看好醫療健康行業的前景。世界頂尖醫療公司強生集團的CEO說了這樣一席話:“醫療行業面臨著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將著手打造歷史上最健康的年代。”
從“醫病”到“科學保健”
今天的醫護系統很大程度上是圍繞著疾病治療展開的。體系買單的大部分都是醫療費用,而健康食品、保健資源目前只占很少的一部分。這對于個人和家庭來說,都可能造成潛在的隱患,因為在治大于防的當下,疾病治療的費用遠超日常護理的費用,而家庭破產大都由重大疾病引發。實際上,這已變成了一個萬億級別的難題,加之全球范圍內醫療專家的匱乏,一旦事態推近臨界點,將會爆發嚴重的問題。
改變正在發生。也就是在2月初,一群前瞻性思考者聚集在首屆“WaaS(Wellness-as-a-Service,健康即服務)大會”——HyperWellBeing會議上,探究醫療的“前端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即醫療保健。
核心觀點迅速浮現:醫療的未來,正在從疾病治療升華為科學保健和疾病預防的全新產業,讓人們在無需看病的情況下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發揮出個體最大的生命潛力。另一個被提到的關鍵詞是“P4醫療”:預測(Predictive)、預防(Preventive)、定制(Personalized)、參與(Participatory),總結其目標,即疾病的防患于未然、壽命的提升以及健康狀態的最優化。
“單人醫療研究”的時代正在來臨——每人每年都會被記錄下數百萬個數據點,而非每年一次的體檢,結合醫生和人工智能對數據的分析,將離散無章的信息轉化為健康護航工具。
救命的健康設備
每當提起醫療科技的時候,人們通常都會想到大數據、遠程醫療、基因組學(包括基因編輯技術)。醫療科技的重要程度與日俱增,但離解決問題還差得遠,因為只有不斷充實的數據才能讓醫療解決方案跑起來。對醫療行業來說,數據來自大量人群的身體指標、精神狀態指標等,這也就是種種健康記錄設備出現的緣由。
醫療設備連續收集數據的趨勢,其實從兩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這部分要歸功于智能手機和移動技術的發展,健康數據傳感器走向商業化,高科技硬件的制造費用和開發風險都在降低,生物醫學工程師、醫生、企業家等都開始進入此戰場。
當今的醫療創業公司,已經包攬了生理、心理疾病醫護的記錄、預防、診斷、治療全過程。他們開始用科技改進醫療行業的種種做法,讓人們不僅只停留在“無病”這個需求上。
細數可變醫療的新科技
最著名的健康類設備可能就是Fitbit了,而像小米手環這樣價格低至百元左右的運動可穿戴,逐漸成為日用品一樣的存在。除了運動手環,很多記錄健康狀況、防疾病于未然的產品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以下是TechCrunch網站從幾十起投融資中所歸納總結的新興醫療科技類別。
體育訓練穿戴:結合傳感器、數據、人工智能技術,預防運動訓練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傷害。拿田徑這個項目來說,“Vi”產品是首個真正的人工智能跑步教練,“Tiemppo”鞋內傳感器產品則是通過實時步態分析來糾正跑步姿勢。類似的做法也正在被拓展到各種運動形式中。
健康監測技術:很多追蹤設備都能識別現代生活中不利健康的因素。“AirVisual”可以檢測空氣污染,“AIR Sensio”可探測過敏原,而像“Hello's Sense”等工具能計量你的睡眠情況。
一家叫Darma的創業公司發明一種了可植入坐墊或醫院病床的傳感器,以測量多種生物信號,如心電圖、呼吸等。還有一些公司做了測量UV的設備,比如微軟的Band 2和理膚泉的高科技可穿戴紫外線貼紙。
移動/家庭醫院:低價、便攜、連入物聯網的醫療設備,已經催生了“移動醫院”和“家庭醫院”。舉例來說,“iBreastExam”這種便攜設備可以進行無放射性、無痛乳腺掃描,在許多醫療照護點實現迅速檢查,而它的發明地恰好是“10萬居民僅擁有1個放射科醫生”的印度。在監管政策和價格的影響下,各類醫療設備也將出現在不同科室和應用場景中。
有趣的是,正如個人電腦的發展一樣,醫療設備的前身是大型、昂貴的科研或企業機構設施,卻終將在一代代更迭中變得更輕、更平民化。
治療功用可穿戴:比如露得清具有治痘功效的光療設備;或Sana公司的助眠產品,可以幫助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或慢性疼痛患者在幾分鐘之內入睡。還有許多公司利用生物反饋和神經可塑性原理來處理多種疾病癥狀——Lief Therapeuthics公司專研焦慮治療,Liv公司要解決咬指甲等無意識壓力動作,Feel公司用手環幫助觀察情緒以改善抑郁癥狀等。
母嬰醫療科技:知名嬰兒用品品牌嘉寶推出了BabyNes這個“母嬰綜合營養健康系統”,擁有輔助精準喂養的設備和APP,去年才在香港開了首家旗艦店。另一家叫BabyBe的創業公司開發了一種具有“軟性機器人科技”的智能墊,為嬰兒的發育創造良好的照護環境。
新陳代謝相關科技:市場上有許多公司都在做血檢、體液檢測的生意——測糖尿病、測多種指標等。Aire這家創業公司就發明了首個針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呼吸測量器,可檢查食物不耐受情況。
而Proteus Health公司把檢查做得更“深入”,創造了一種可吞咽式傳感器和智能傳感貼,搭配其APP來追蹤患者的病情、活動情況等。
神經醫學科技:腦電波傳感技術可以記錄睡眠,還可以提升工作效率。Berkeley Ultrasound公司甚至還發明了一種超聲波儀器來刺激大腦,以治療抑郁癥;而某些新的神經科學技術還有防治老年癡呆癥的潛力。在未來,此類技術很可能與一些抗神經疾病的藥物形成競爭。
仿生科技:2014年,有3家研究外骨骼的公司宣布上市。兩家是美國公司——Ekso Bionics和ReWalk Robotics;還有一家日本科技公司“賽百達因”(Cyberdyne),總市值超過20億美元。還有許多外骨骼機器技術的創業公司也正在跟進,如SuitX、Japet等。
植入式醫療設備:生物技術極客的夢想實現了,無需用到無線射頻芯片的植入式醫療設備終于出現。例如Profusa,就是一種植入皮下的設備,利用熒光檢測氧含量、血糖、乳酸等生物標記。
重新定義醫療健康
未來的醫療健康可能被重新定義:已找到治療辦法的疾病不會出現惡化的情況,因為傳感器和人工智能提早就幫我們識別出患病前兆,并及時施以對策。人類的健康狀況甚至可能達到這樣的水平——沒有病痛,最了不起的健康問題就是疲勞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現在這個階段,在我們追求更好的醫療成果的同時,也需要重新思考“醫療健康”一詞在未來的含義。
來源:動脈網 文:劉露詩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