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是兩會期間的熱點之一。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草原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郭艷玲表示,近年來,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雖然有力支持了地區區域性特色產業的穩定健康發展,但其中農畜產品保險的覆蓋面小、保險種類單一、保額小而散等問題依然存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則建議,要將保險與農業支持政策充分結合,開展成本和收入保險,完善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取得了快速發展,農業保險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8年,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從1126億元增長至3.46萬億元,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億元增加到572.65億元。我國農業保險業務已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亞洲第一;其中,養殖業保險和森林保險業務規模居全球第一。2017年發布的《中國農業保險保障水平研究報告》則預期2020年我國種植業保險保障水平將增長35.35%,達到10.5%左右,農業保險保障水平接近24%。在2030年前后,種植業保險的保障水平將提高到16.2%左右的水平,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將超過40%,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袁純清此前指出,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廣度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但在農業保險深度上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這也折射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質量和農業經濟現代化方面的不足,繼續加快發展農業保險來完善農業政策支持體系,才能更好地適應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改革試點。
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業保險還是以傳統的由政府財政補貼的農業保險為主,政策性農險占據農險保費總收入的80%以上。因此,要在推進解決“三農”問題、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就不能忽視其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不久前發布的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按照擴面增品提標的要求,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包括推進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擴大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和“保險+期貨”試點、探索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實施以獎代補試點等舉措。
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思路正在由此前的“低保障、廣覆蓋”轉向“擴面、提標、增品”,這一思路就與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出的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改革試點異曲同工。目前,雖然我國農業保險已具備可觀的業務規模,但在承保覆蓋率上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以種植險為例,從國內市場來看,農作物具有顯著的地區性特征,各地農業保險的發展水平也有較大差異。麥肯錫此前發布的相關研究報告表示,即使在部分農業大省,主要農作物的承保覆蓋率仍存在顯著低于該類農作物全國平均水平的現象。而在養殖險方面,目前畜牧養殖保險覆蓋的品種仍然十分有限,奶牛、肉牛、綿羊等農產品各地的補貼政策不一,在部分地區甚至未納入政策性農險范圍。進一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既需要提高承保覆蓋率,也應在承保品種上有所拓展。
近年來,圍繞著服務農業發展,農業保險也在積極探索創新,連續多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的“保險+期貨”就是其中之一。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一創新模式在對沖價格波動風險的同時,也實現了農業風險保障模式的升級,為更廣范圍內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更高水平的風險保障。一位財險公司人士告訴記者,“保險+期貨”這一創新模式不僅有利于緩解農民受價格波動影響導致的增收難問題,還有利于解決農民和農企融資難的問題、保障糧食安全、有利于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有利于支持新型農業組織和農業企業發展。除“保險+期貨”模式外,還有像指數保險等創新農險產品也在多地落地后收到不錯的反響。因地制宜地針對不同保障需求創新開發農險產品,也應是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改革試點的題中應有之義。銀保監會近日發布的《關于做好2019年銀行業保險業服務鄉村振興和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也提出,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力度,擴大保險產品試點范圍。
當然,在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改革試點的過程中,更有力地發揮科技的作用至關重要。科技是創新的重要動力,也是提升農業保險保障范圍和保障水平的重要手段。例如,借助大數據分析,就能夠極大地幫助保險公司發掘當地農業的差異化風險保障需求。在向“擴面、提標、增品”轉變的過程中,科技運用理應成為農業保險創新發展的關鍵一環。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