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三農”問題事關國計民生,重農固本一直是重中之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互促共進,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連日來,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在湘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圍繞這個話題暢所欲言、建言獻策。
打好創新、品牌、服務三張牌
全國人大代表、岳陽市屈原管理區鳳凰鄉鳳凰村村委會主任楊莉此次赴京,帶來了自己的科技創新成果——黃梔子。“黃梔子樹渾身是寶,葉、花、果、根都可入藥,果能清肺潤喉,花開可觀賞,花謝可泡茶,干果既是中藥原材料,又可提取天然色素。”通過加班加點培苗,擴大煉苗基地、種植基地,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楊莉不僅積極投身農業科技創新,還讓黃梔子成為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奔小康的致富花。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打造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我聽了很振奮,這么多年沒白辛苦。”楊莉說,現代農業應是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和生態化融合發展的農業,在實踐中發展“五化”,她看到了“開花結果”。
除了創新,農產品供給還要定位精準。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佳惠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小紅就表示,建設具有顯著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地域品牌,也是發力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項重要手段。
李小紅說,地域品牌正是品牌農業發展的金鑰匙,但在我國,農產品品質不一,標準難以控制,沒有形成有組織的規模生產,往往出現地域品牌農產品市場需求大、供應卻跟不上。
“建議由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牽頭,制定地域品牌精準扶貧整體規劃,以14個重點連片貧困地區為傾斜點,選點選品,全面鋪開。”李小紅認為,可通過政府統籌,建立農產品數據管理中心,對農產品源頭實行編碼管理,采用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實現農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大數據采集,解決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管理者,還是銷售者的多重責任問題,實現綠色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達消費者手里的有效供給體系。
長期跟種子打交道的全國政協委員、隆平高科常務副董事長伍躍時認為,農業產業鏈的源頭發端于種業,農業供給側改革應推動種業企業試點精準綜合農業服務。
“隨著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出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面積超過8億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超過270萬個,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比超過30%,對綜合農業服務需求呈爆發性增長。”伍躍時說。
“全球第一大種業公司孟山都公司,就以‘種子+農藥’為核心,搭建了‘農資一體化+農業信息化’的農業綜合服務平臺。我們可以借鑒其經驗,以種業龍頭企業為核心,從品種選育、田間生產、餐桌消費等,構建以種業為核心的農業服務‘生態圈’,通過科技創新打造精準農業綜合服務平臺。”伍躍時認為。
用機制激活內生發展動力
地里到底該種啥?未來有沒有銷路?價格又如何?考慮這些問題,首先要明確一點,這土地歸誰,收益又歸誰。
“要把農業做活,關鍵是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全國人大代表、益陽市委書記瞿海說,只有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做好土地確權認證,讓農民放心,讓承包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同時做活經營權,激活要素,從根源上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些扶持政策恰恰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道而馳。”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楊維剛直陳當前各地在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
“以流轉多少土地、形成什么規模為標準,給予相應的資金補助或其他直接扶持。這種以規模為導向的扶持政策,往往導致哪種農產品生產經營有扶持,生產經營者就去從事哪種,哪種農業經營形式扶持多,生產經營者就去發展哪種。這樣一來,經營者往往將目標聚焦在扶持政策上,而不是在市場需求上。”楊維剛說。
為此,他建議,對新型經營主體經營規模的直接支持轉變為幫助其提高市場適應能力、品牌打造能力的服務,將扶持政策重點轉移到扶持其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品牌推廣、農業設施條件改善,以及幫助其解決生產經營中的技術、信息、管理、融資等方面的困難上來,從而切實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應市場的能力。
讓農民感受到自己是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
“我的企業,幾十年來始終充分考慮農戶的利益和感受,也充分考慮對他們進行技能培養,未來還將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在農業領域耕耘數十年的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熙可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陽國秀認為,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農業現代化,因此要重視發揮農民這一主體的作用,要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
“這就要構建農業從業者分類精準培訓機制。”對于這一點,楊維剛認為,現在政府主導的對農業從業者的培訓資源很多,各級各部門投入也很大,但效果不顯著,尤其是普通農民對培訓的意愿不強。
“要整合資源對農業從業者開展分類精準培訓。”楊維剛說,要通過對普通農民以及不同類型的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分類建檔,尊重從業者不同的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培訓方式;改變以課堂授課為主的模式,以實訓基地培訓、典型示范、項目推動、經濟組織帶動為主,注重提高實踐能力,并進一步規范新型職業農民認證制度,把培訓、考核、發證、質量控制、激勵等納入法制化軌道。
他還建議結合正在推進的戶籍制度改革,在不損害農村居民財產權益、支持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相關特定的條件下,放開在農村居住的相關制度限制,并營造有利的環境讓城鎮優質人力資源進入農業領域創業就業,為農業改革發展助力。
來源:臨猗農機
需要進一步了解本文信息,請點擊在線溝通或撥
打電話:010-52401598/5229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