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屬于我國都市型農業的發源地之一和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在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北京市提出了發展都市型農業的要求。21世紀初,北京市正式將都市型現代農業作為農業發展方向。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北京的都市現代農業已經成為一面旗幟,引領全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北京“十三五”城鄉一體化規劃將把北京都市農業提升到歷史新高度。規劃指出,到2020年,北京將全面建成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高效節水農業樣板區、京津冀協同發展引領區,實現高水平的農業現代化。
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持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更加強化生態功能,更加突出產業融合發展,在發展方式轉變、農業結構調整、生產效率提升、服務城市功能、農業業態多樣化、農業信息化、區域協同發展等方面繼續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獲得充分保障。
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全面落實北京農業“調轉節”實施意見,加快實施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和重點水源保護區農業結構調整方案,有序調減畜禽養殖總量。到2020年,全市糧田、菜田、果園面積分別穩定在80萬畝、70萬畝和100萬畝,生豬、肉禽年出欄量分別調減1/3、1/4。同時,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在250萬畝農業生產空間內,實現高效節水設施和農用機井計量設施全覆蓋。到2020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7提高到0.75,農業用新水從7億立方米降到5億立方米。
提高“菜籃子”安全保障水平。嚴格落實“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繼續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切實提高首都鮮活農產品日常供應能力、應急保障能力及質量安全水平。著力打造一批能夠規模生產、具有品種優勢、品牌優勢的專業村鎮和蔬菜產銷主體。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三品一標”覆蓋率提升到60%以上,打造“北京安全農業”品牌。
加快種業之都建設。重點圍繞農作物、畜禽、水產和林果花卉四大種業,發揮首都科技和人才優勢,強化種業公益性基礎性研究,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加快國家現代種業創新示范區建設,推動農作物品種權交易中心建設,加強種業國際合作交流,打造全國種業創新中心、交流交易中心和企業聚集中心。到2020年,種業銷售額達到150億元以上。
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重點打造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領軍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合作社”“企業+基地”等方式,提高龍頭企業整體帶動水平。扶持一批具有上市潛力的龍頭企業走向資本市場,增強發展潛力。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增強集聚效應。培育一批高端、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帶動一批從事農村生產、加工、服務業的農戶,促進農民增收。
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十三五”期間,京郊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長5%,旅游收入年均增長8%左右,旅游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而實現這個目標,需依靠提升旅游硬件建設、強化旅游服務體系、加強旅游示范品牌建設、積極拓展休閑農業新業態、研究制定相關扶持政策等措施共同發力,打造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多層次、多模式的農田景觀,建設一批集聚連片的休閑、觀光、文化傳承農業示范區,集中改造、建設一批民俗旅游村落和旅游小鎮,打造一批鄉村美食、創意產品、農事活動等特色鄉村旅游品牌,推動鄉村旅游從“觀光采摘游”向“休閑度假游”轉型升級。
加強農業科技和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打造京津冀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制高點,在農業節水、高產高效、質量安全等重點領域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強化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健全科技成果轉移機制和科技人員激勵機制,加快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加快北京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加快建成北京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心,加快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承接平臺建設,構建環京津一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
實施“互聯網+”農業建設工程。充分發揮北京在互聯網產業上的資源優勢,圍繞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環節,應用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移動端等互聯網技術工具,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智能化、精細化、精準化。積極引導和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建成一批交易活躍、穩定運營的涉農電子商務平臺,開辟農產品流通新渠道。
促進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探索建立京津冀農業協同推進機制,推動三地產業統籌布局、聯動發展。建設環京津鮮活農產品基地,鼓勵本市種植、養殖企業與津冀開展有效對接,建立直接或緊密型的蔬菜和“肉、蛋、奶”外埠生產基地,建立京津冀優質漁產品養殖基地。推進京津冀農業安全合作。拓展京津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半徑,聯手打造一批旅游景觀和基地。構建京津冀農業協同創新鏈,健全京津冀協作聯合攻關機制,加大北京農業高新技術向津冀的推廣輻射力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