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和中央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了解各地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的實際情況、試點經驗和典型做法,以及制約相關產業發展的困難與瓶頸。近日,國家秸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會同有關專家,赴吉林省長春、四平兩市進行了專題調研。
調研的基本情況與啟示
近些年來,在中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政策的帶動下,各地穩步擴大試點范圍,加大政策配套和扶持力度,各類市場化主體積極投身秸稈產業,呈現出秸稈資源全面、持續、高效利用的良好勢頭。
一是秸稈作為農業產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資源性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從調研的情況看,人們對農作物秸稈資源的屬性認識和開發秸稈資源的巨大潛力基本形成共識。在農村有“斤草斤糧”一說,即收獲一斤糧食相應就有一斤秸稈。據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評估,2015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為10.4億噸,可收集資源量為9億噸。另據專家測算,1噸普通秸稈的營養價值平均與0.25噸糧食的營養相當。按照全部可收集的資源量換算,9億噸秸稈若全部用來燃燒,可折合約4億噸標煤的熱值;全部用作飼料,相當于 2 億多噸糧食。從一定意義上講,農作物種植業投入的耕地、淡水和其他農業投入品,一半生長的是籽粒成果,一半生長的是秸稈成果。有效收集和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就是撿回“另一半農業。”
二是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正在呈現蓬勃發展的好勢頭。隨著中央和地方持續加大政策和財政扶持力度,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規?;?、產業化程度逐步提高,秸稈產業日趨成為農村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據統計,2015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秸稈利用量為7.2億噸,綜合利用率為80.1%。從秸稈利用途徑看,秸稈肥料化利用量為3.9億噸,占可收集資源量的 43.2%;飼料化利用1.7億噸,占18.8%;基料化利用0.4億噸,占4%;燃料化利用 1 億噸,占11.4% ;原料化利用0.2億噸 ,占2.7%。由此可見,我國秸稈利用正在告別一家一戶零散利用和廢棄物被動處置的消化模式,正在向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為主,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為補充,“五化”協調推進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進軍。
三是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成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領域。從調研情況看,各地開發利用秸稈資源主要是在延長產業鏈條和提升附加值上做文章。實踐中,一些地方立足秸稈資源“吃干榨凈”和高效利用,打通產業連接點,找準價值增長點,形成一產適量利用,二產精深加工,三產價值開發的秸稈資源利用模式。在被譽為“中國玉米之鄉”的吉林省公主嶺市,年產玉米秸稈及玉米芯450萬噸,除去還田、牲畜飼料、燒柴等,可開發利用的秸稈資源約260萬噸。公主嶺市將秸稈綜合利用納入全市玉米產業聯盟平臺,明確秸稈資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和路徑,一產重點開發秸稈還田和膨化飼料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二產大力招商引資,重點引入秸稈利用產業化企業;三產積極開發秸稈手工藝品、家居用品和副食品,以及發展秸稈文化產業。為進一步提高秸稈資源綜合利用價值和效率,公主嶺市還專門成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玉米產業研究院,提供技術支持。
四是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問題與需求側不匹配的矛盾十分突出。就秸稈領域而言,一方面我國農村大量秸稈堆置閑置和不當處理,給農業生產和農村環境造成極大損害;另一方面農村燃料供給不足、畜牧飼料品質不高、農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間較為有限。據有關資料顯示,農作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稈中,秸稈富含氮、磷、鉀、鈣、鎂和有機質等,是一種具有多用途和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長春市九臺區一家農機企業研發出秸稈膨化技術和機械,膨化后的秸稈物料呈膨脹、疏松、多孔隙結構,再加入發酵菌進行生化轉化為易于動物吸收的飼料。膨化飼料可替代20%~30%的精飼料,可大幅節約飼料用糧,降低飼養成本。當前,要盡快改變農作物秸稈資源屬性和價值的認識,改變秸稈資源閑置和錯配方式,把秸稈資源綜合利用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加大科研和技術推廣力度,搭建農業供給端與需求端的橋梁通道,促進農業產業提效和農民增收。
五是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是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有效途徑。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生產生活方式不斷發生變化,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除了用作飼料的一小部分繼續維持外,秸稈堆肥、秸稈燃料等做法幾近消失,大量秸稈被棄用成為農業生產的“包袱”。為不影響下季農業生產,農民不得已在田間地頭集中焚燒秸稈,由此造成環境污染、影響航空、阻塞道路和致人死傷等問題。開發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不僅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還有顯著的生態效益。集中回收和有效利用秸稈資源,可以減少秸稈焚燒排放的氣體、熱量和微粒子排放,有效遏制霧霾污染集中生成;可以防止秸稈長期堆放傳播病蟲害,有利于農村病蟲害防治;可以生產草木灰等有機肥料,替代部分化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在調研過程中,看到吉林省各地紅紅火火的秸稈利用場面和秸稈加工企業的良好運行狀態,我們深深感到:原來被很多人視為廢棄物和副產品的秸稈,正在日益做大做強成為一個大產業或包括眾多門類的產業集群,各地秸稈利用呈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良好勢頭。同時,基層干部、加工企業和種糧農民也反映了一些當前制約秸稈開發利用的突出問題:一是對秸稈的資源價值和開發利用前景認識不到位。有不少人依然認為秸稈是廢棄物,清理收集秸稈耗時費力不劃算。為了趕工和不誤農時,盡管有各級政府的三令五申,一些地方還是難以杜絕農民焚燒秸稈。二是政府對秸稈開發利用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不夠。盡管各地都在積極探索秸稈資源的開發利用,但進展不平衡,地方政府引導扶持的力度大一些,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就多一些。各地都呼吁國家應加大對秸稈產業扶持力度,盡早把試點政策變為普惠政策,把階段性支持轉變為持續性支持,把單項扶持轉變為綜合集成配套的支持扶助。三是秸稈開發利用在用地、用電和運輸等方面的政策不配套。主要是秸稈收集、儲運、預處理、加工和建設氣化站等占地是按農用地算還是按工業用地算,用電是算農用電還是工用電,秸稈運輸能不能享受“綠色通道”政策等。這些問題實際上對秸稈開發利用企業的發展影響重大。四是秸稈利用科技研和技術推廣缺少引導與激勵。秸稈利用基礎科研和創新關鍵環節仍然滯后,一些成熟的秸稈加工機械和技術推廣缺少引導和支持。
引導和扶持秸稈開發利用的政策建議
從調研了解的情況看,開發利用秸稈資源,事關種養業特別是種植業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事關農民增收和農村生產生活面貌改善,事關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與可持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效率與質量,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此,建議進一步加大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力度,不斷完善扶持政策,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規?;l展。
設立秸稈還田專項補貼,調動農民秸稈還田和還好田的積極性。現實看,秸稈還田是我國耕地質量建設的治本之策。在我國,只有持續開展耕地質量建設,才能奠定糧食等農產品穩產和增產的堅實基礎,才能使國人及外部世界對依靠自己的力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真正放下心來。推進秸稈還田利國利民,符合農業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有助于將農業生產行為引導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向上來,有助于在立足國情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近年來,中央財政支持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但是在秸稈還田一項,只有個別財政寬裕省份安排了專項資金,其他的只能從農機補貼中獲得購買還田機械的補貼。為保護和調動地方政府與農民的積極性,建議中央財政設立秸稈還田補貼專項??紤]到目前每畝秸稈的商品價值和秸稈還田機械作業的成本等因素,按每畝20元~25元的標準直接補貼農民。同時推廣秸稈還田和深耕深松相結合,按每三年進行一次秸稈還田后的耕地深翻作業,每畝耕翻一次再補貼15元。出臺這項補貼,既能體現國家對秸稈還田行為的引導和鼓勵,也是國家對農民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的利益補償。
積極引導和鼓勵秸稈的各種能源化利用,拓展秸稈的利用空間和提高附加值。國家實施秸稈氣化、發電等秸稈能源化利用示范建設項目以來,技術日趨成熟、體制逐步理順、網點加快布局,可以說農村秸稈能源化利用到了“提點擴面”的發展階段。應抓好三件事情:統籌規劃合理利用。根據各地秸稈資源的數量、品種和利用方式及種養業的現狀和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進行推廣應用,科學確定秸稈還田比例,以推進秸稈還田為主,兼顧秸稈利用的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鼓勵發展農村沼氣特別是大中型集中供氣,在秸稈資源高度集中的區域適度、有序地發展秸稈發電。重點建設秸稈集中供氣。適應農村生產生活新變化,將農村沼氣建設的支持重點從戶用沼氣轉變到聯戶沼氣和集中供氣、從畜禽糞便處理型沼氣轉變到秸稈沼氣建設上來。重點建設一批日產沼氣在 500 立方米規模的大中型沼氣站。資金來源上堅持“獎補結合”,即政府補一點、企業出一點、農民籌一點,大幅度增加國家投入資金總量,帶動社會資金投入,努力實現符合條件的農村特別是重點村落集中供氣工程網點布局的“全覆蓋”。同步推進戶用沼氣升級改造及擴建沼氣池容量,變單一的畜禽糞便處理型為畜禽糞便和秸稈處理雙重利用型,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浪費。實施農村沼氣運行補助。目前國家給予一次性建設補助,但是后續沒有運營維護措施跟上,導致有些地方沼氣工程管建不管用。建議每年還應給予一定的沼氣運行補助,用于沼氣站購買原料、用水、用電、人工費用等支出,進而降低農戶的用氣成本。具體操作上,可借鑒現有的生物燃料發電電價補貼的模式(即在標桿電價0.35元的基礎上,按照每度 0.25元~0.35元給予發電企業補貼),按每立方補貼 0.25元計算,每個中等規模的集中供氣工程每年補貼4萬元左右,可基本實現農村沼氣享受可再生能源發展和利用的同等待遇。
完善有關配套政策,解決秸稈收集、儲運、氣化與加工存在的用地、用電和運輸難題。據調研了解,當前制約秸稈開發利用的突出制約因素是收儲和加工企業的用地、用電和運輸問題。地方同志強烈呼吁:在用地方面,要合理考慮不改變耕地地貌、不影響耕地質量的秸稈收集、晾曬、固化成型等必要的臨時用地需求,區別對待并按照臨時用地處理,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建設必要的秸稈儲存場地。要深入研究農村沼氣特別是集中供氣工程的用地政策,明確農村沼氣用地為農村生活設施用地和農村公益用地,按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處理,土地租用收益全部歸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民,確需占用耕地或基本農田的,也要重點考慮,并優先納入用地指標。在用電方面,秸稈固體成型等初加工和預處理,不改變秸稈的物理性狀,應按照初級農產品對待,執行農業用電價格。在運輸方面,考慮到秸稈資源分布廣、體積大、運程遠、效益低,建議秸稈或經固化成型的初級產品享受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優惠政策,免交運輸過程中的路橋費用。
建立激勵機制,鼓勵秸稈資源開發利用的科技研發和產品創新。秸稈綜合利用是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其潛力挖掘的深度和產業拓展的廣度關鍵取決于科技進步與創新。解決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支撐水平,促進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必須加大有關實用技術、先進設備的研發與推廣應用。組織開展不同作物、不同地區的秸稈還田、收集、儲運、加工、氣化等綜合利用模式研究,突出秸稈還田實用技術攻關,研制效率更高、適應更廣、效益更好的秸稈還田新機具。加大對從事秸稈綜合利用研究的企業、科研院所的扶持力度,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依托”的公共服務平臺和技術服務支持體系。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攻關,重點研發、引進、推廣秸稈收集、儲運、固體成型、秸稈氣化、秸稈氨化等具有前瞻性和方向性的關鍵技術與裝備,促進秸稈綜合利用的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設立專項獎勵資金,鼓勵和支持企業、科研院所、基層服務機構及農民的發明創造,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推進行業內產學研合作和科技資源共享,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的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