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1969年互聯網誕生以來,以其強大的生命力不斷發展壯大,對人類社會產生日益深刻的影響,進而把我們帶進了信息革命的新時代。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的實踐在不斷創新,互聯網的思維也在不斷深化。目前,創新、跨界、融合、開放、共享的互聯網思維已經達成時代的共識。“互聯網+”標志著互聯網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地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進一步發展好、利用好、維護好互聯網。在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實踐中,我們應當把握好四個“三”,以此深化、拓展和豐富互聯網思維。
一是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當加“三農”。互聯網具有泛在的明顯特征,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必將對農業生產、農村經濟、農民生活產生深刻影響。“互聯網+”現代農業不能僅僅理解為加農業生產、加電子商務,而應當包括農業、農村、農民在內的“三農”,充分發揮互聯網引領創新和驅動轉型的先導作用,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二是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當著力構建“三大體系”。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就應當緊緊圍繞這一重要目標,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生產、經營“三大體系”,充分利用互聯網重構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使農業生產全過程實現精準化、智能化,讓農業經營有規模、有效益,提升網絡化水平,讓農業產業有面子、有競爭力、可持續。
三是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當瞄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目標”。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農業生產效益不高,農業競爭力不強,出現了國內外價格倒掛和需求外溢的現象,這些問題都需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解決。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就應當瞄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這三大目標。實踐表明,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可以有效建立可信賴的農產品追溯體系和保障體系,優化配置生產要素,實現提質節本增效,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四是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當把握好信息技術的“三大規律”。與信息化相關的理論有很多,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當重點遵循和把握三大規律,一是摩爾定律,二是長尾理論,三是梅特卡夫定律。摩爾定律揭示了農業信息技術裝備使用成本將不斷降低的發展趨勢,農民使用智能手機將會變得越來越普遍,農業物聯網將會在生產經營中得到廣泛應用。長尾理論指出,利用互聯網,眾多小眾產品可以匯聚形成與主流產品相匹敵的市場能量,為每一個農民就業創業提供了機會,農業農村新業態、新經濟和新的商業模式孕育著無限可能。梅特卡夫定律表明,網絡的價值取決于用戶的數量,我國農村網民目前已經達到1.95億,預計到 2020年將超過3億,作為重要的網絡資源,農村網絡的潛在價值巨大,有待釋放。
總的看,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形成了歷史性交匯,信息社會的到來,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破解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難題,為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內生動力,“互聯網+”現代農業將成為推動“三農”工作重要推手和歷史機遇。我們必須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主動作為,大力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造福廣大農民。
在信息化時代,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加快發展線下實體農業,更要注重線上智慧農業的建設,統籌推進線下線上現代農業相輔相成、融合發展。我們農業部門的同志,抓實體農業有經驗、有辦法、有措施,但對建設線上現代農業的路徑還在探索。互聯網企業有技術、有資金、有熱情,但對農業農村特點不太熟悉。需要秉持開放合作、共建共享、協同推進的理念,發揮各自的優勢,加快建設智慧農業,帶動實體農業轉型升級、提質節本增效。統籌推進線下線上現代農業,要在四個“新”字上做文章。
一是大力挖掘建設現代農業的新要素。數據是基礎性戰略資源,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社會財富。農業農村的數據信息資源最為豐富,量大面廣基礎差;從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遺傳育種到生產管理,從疫病防控、質量安全監管到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各領域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是一座有待開發的“金礦”。隨著互聯網技術向農業領域滲透融合,農業數據信息資源不斷得到挖掘聚合,并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日益成為農業產業的新要素。這個新要素,不同于土地、水、化肥、農藥等物質資源,具有共享性和跨地域性,物理距離不是問題,問題在于開放度、標準化、互動性、可追溯。使用范圍越大、越是大眾使用,效用和價值就會放大,能夠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質流向農業農村集聚,必將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二是大力培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目的是通過創新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關鍵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補齊供給側的缺位,增強供給的適應性和有效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正在成為優化社會生產力的核心,猶如工業時代機械解放了人的手,現在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正在逐漸解放人的腦,促使社會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必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這個核心的功能,加快實現農業的數據化、在線化、智能化,驅動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資源的優化配置,實時動態調整,全面推動農業市場化、倒逼標準化、促進規模化、提升組織化、引導品牌化,從根本上提高農業供給的有效性、影響力和美譽度。
三是大力打造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平臺。互聯網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嫌貧愛富,不在乎千山萬水,為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創業創新、跨越發展創造了條件。從這些年的實踐看,借助互聯網,農村網店、網商如雨后春筍,農民工、大學生返鄉創業漸成氣候,互聯網企業紛紛進軍農村市場,新農民創業創新的局面初步形成。可以預見,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在農村的發展,會有更多的互聯網企業投資農業農村,催生出信息服務、數據分析、軟件開發、設備制造等許多新職業,為新農民創業創新提供越來越多的機會。到那個時候,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形象將會被顛覆,在家點點鼠標就能把地種了、就能把農產品賣出去,新農民就會成為有錢賺、有尊嚴、令人向往的新職業。 四是大力拓展農業農村新經濟的新空間。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加快發展新經濟。新常態下,農業既要繼續為經濟平穩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又要為發展新經濟作出新貢獻。近年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穩步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不斷創新拓展,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特別是“互聯網+”現代農業催生出許多新產品、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通過線下線上融合,創新了服務方式和商業模式,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展望未來,智慧農業將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物聯網、農業農村大數據、農業信息服務、農村金融服務、分享經濟等,都將成為新的經濟業態,無人機、虛擬現實、4D打印、農業機器人等都有望成為農業新經濟的主要產品。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必然選擇。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互聯網大有作為。利用互聯網發展農業農村新經濟前景廣闊,為新農民在農村創業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目前,農民外出務工的單向流動方式正在逐步打破,已有480萬農民工和1%的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創辦領辦小微企業23.7萬家、農產品加工企業45.5萬家、休閑農業各類經營主體180萬家、農民合作社147.9萬家,農民創業創新呈現良好發展態勢。這其中有一大批都是既懂互聯網又比較了解農業農村特點的新農民。這次征集推介的“互聯網+”百佳實踐案例和新農民創業創新百佳成果,就是新農民利用互聯網創業創新的典型代表,也預示著“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創業創新潛力巨大。從目前情況看,我覺得,至少在以下四個方面大有可為。
一是在生產方面,可以利用互聯網大力發展云農場,領辦和幫助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理安排生產計劃,有效調配生產資料,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提高生產智能化水平。可以利用互聯網創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機作業、動植物疫病遠程診斷等領域率先實現規模效益。可以配合物聯網區域試驗示范工程的實施,參與興辦農業物聯網傳感器、監控設備等制造和服務企業,探索建立物聯網產品和技術推廣應用機制和模式,促進規模量產,降低使用成本,實現節本增效,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化水平。 二是在經營方面,大力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鼓勵支持開辦網店,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電商平臺,幫助農民上網銷售農產品、手工制品,網購生活消費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支持參與產地預冷、集貨、分級、包裝、倉儲、物流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網店裝修、包裝設計、品牌推介、網絡技術等服務。鼓勵參與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建設,探索在城市社區設立農產品體驗店、自提點和提貨柜。支持創新休閑農業網上營銷模式,發展創意農業、體驗農業、民俗旅游等分享經濟。創建各種業態的地理品牌,實現差異化系統均衡發展。 三是在服務方面,支持參與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和運營,根據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優先選聘為益農信息社信息員、縣鄉區域運營中心管理員,鼓勵新農民投資入股參與運營。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組織開展村縣數據信息采集,開發信息系統和APP,為農民提供農業政策、農技推廣、市場價格等各種信息服務。支持開展農業信息化網絡調試、運維和物聯網、智能終端等設備維修、檢測服務。支持參與農業信息技術和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應用信息技術發展生產、便捷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提升農業農村的社會化服務水平。
四是在基礎支撐方面,“十三五”期間,國家將在農村地區深入實施“寬帶中國”戰略,支持參與網絡接入、光纖鋪設等工作。支持參與農田水利、設施農業、畜禽養殖屠宰、水產養殖、農機作業等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物聯網、大數據、遙感、北斗導航等信息技術的應用。鼓勵在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等項目實施區參與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集成運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探索“互聯網+”特色村鎮建設,用信息化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美麗鄉村,造就一代新農民。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