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農業生產有四大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各大要素的比重不同,形成 了農業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傳統農業階段,土地和勞動要素比重大,幾乎沒什么 資本;而現代農業是資本密集型,資本的比重已占主導地位,其本質表現是用資本替 代勞動力。
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社會條件包括:發達工業社會的市場強需求、生產力(包括農 業技術、農業裝備、農業機械化)的水平的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組織關系的變革(大 量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和強有力的國家土地高效經營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
現代農業結構的具象目標如上圖,呈現出的產業特征完全符合產業化的微笑曲線, 巧妙的把生產效率最低的農業生產環節進行了兩個梯度的改造。一是向產業鏈兩端延 伸,獲取利潤補差;二是進行適度規模的農業生產,提高單位面積和人均生產率。
進入農業現代化的國家都具有的特點:
★ 農業生產發展速度快,農民收入高;
★ 由于農業勞動力迅速減少,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空前提高,大大高于傳 統農業國家,也超過了工業勞動生產率的速度,這樣才能使留在農業中的農民收入和其他部門拉平;
★ 農業現代化程度同綜合國力成正比;
★ 畜牧業不但是農業現代化資金的主要來源,而且成了農業工業化的基本原料 和增加農業投入物的主要場所。在現代農業國家農業的中間消費中,用于購買配合飼 料的花費占一半,發達國家食品加工業的原料 80% 來自動物產品;
★ 農業經營者實現了企業化、專業化、一體化的經營;
★ 農業現代化的資金來源,主要靠外部,而不是靠農業本身。
可見,許多農業的上述特點中,資本替代勞動是核心。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現 代農業取代傳統農業,是資本密集型替代勞動密集型。一個國家的農業勞動力下降到 占全部勞動力的 20% 以下,用于農業的年投資占當年農業凈產值的 40% 以上,就算進 入了農業現代化。按這個標準,美國是 1950 年達到的,西歐是 20 世紀 60 年代達到的, 日本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達到的。只投入資本,不轉移農業勞動力,結果只能加大成本。 因此,農業現代化的本質是資本替代勞動。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