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Sharing,起于1948年蘇黎士,之前稱之為自駕車合作社,演變為今天主流的汽車共享就是分時租賃,國家政策支持、資本青睞。8月4日,億歐組織了第一期線上分享會,與一度用車林松一起交流分時租賃那些事。
Car-Sharing,興起于1948年瑞士蘇黎士,之前稱之為自駕車合作社,這也是最早的汽車共享的案例。但這種初級的共享,并沒有極大的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21世紀以來,全球環境危機,汽車出行帶來的污染嚴重,倡導綠色理念勢在必行。各方推動下,汽車動力革命開始了,綠色無污染的新能源電動汽車應運而生。基于出行共享與新能源動力汽車的發展,“分時租賃+新能源汽車”的模式流行于世界。2016年3月1日,國家發改委聯合中宣部等十部門制定的《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正式公布,其中明確指出:要加大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力度,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等在國內雖起步較晚,但是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資本市場對其也是青睞有加,這一領域的創業者不斷涌現。其中,汽車分時租賃以滿足不同的用戶出行需求,有日租、短租、長租等形式,以此提高汽車閑置率、益于保護環境、增強交通運力等。共享汽車出行,汽車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私有財產。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分時租賃成了其經營模式的創新,備受推崇。
根據目前在國內市場上的主流產品形態,按照產銷模式將新能源汽車分時租服務的企業歸納為三類:(1)新能源汽車整機生產廠商;(2)新能源汽車經銷商;(3)新興互聯網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平臺。
對于新能源分時租賃汽車服務商,在國內已經出現了足夠多的玩家:Gofun、綠狗、一度用車、壹壹租車、零派樂享、EVCARD、Car to go、e享天開等。像上汽、首汽、比亞迪、大眾、江淮等汽車主機廠都在此開始大手筆注資布局。但是受國內基礎設施局限以及國民消費理念制約,分時租賃發展道阻且長。
2016年8月4日晚,億歐·汽車+就國內分時租賃現狀與發展桎梏以及未來趨勢為探討方向,組織了第一期億歐汽車互聯網朋友群線上分享會,邀請了一度用車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產品官林松做了以“分時租賃的風口在哪里”主題的分享。
以下為嘉賓分享實錄,主持人為車后社創始人馬希斌,采用快問快答形式,內容經億歐·汽車+整理編輯。
一、分時租賃現狀
馬希斌:目前大眾接受程度是怎樣一種狀態?
林松:分時租賃是公共交通(地鐵、公交)、出租車、專車、快車、私家車、順風車等出行方式的一種互補,估計千億左右的市場規模。
目前市場處于初級階段,各平臺還正在價格戰階段,玩家眾多。租車大致可以分為長租和短租,分時租賃屬于短租。縱觀來看,目前市場上的短租車輛的運營商較少,整體服務車輛也比較少,都處于發展階段,前不成熟,但前景可觀。就一線城市而言,用戶活躍度高,但在二三線城市市民的接受度更高一些,市民覺得這種玩法新新鮮,很方便。
馬希斌:分時租賃與傳統出行比優勢在哪里?
林松:用戶在體驗上比較快;目前市場處于價格戰階段,價格便宜,如果用戶用車100公里/天以上,在價格上就沒有優勢,如果只是租用2-3個小時,其價格要比快車更便宜;在服務網點布局密集的前提下,用戶使用起來會很便捷。在我看來,傳統租賃企業沒有解決供應鏈問題,分時租賃改變了車的利用率和用戶租賃的體驗效率,其中效率最關鍵。
馬希斌:目前分時租賃有人認為是雷聲大雨點小,您怎么看?
林松:目前看都市場上都是創業公司,介入資本有限,這個市場需要大的資本投入。但同時受到政策限制,主要是租賃指標等政策,發展起來還不是很順利。再者就是基礎設施,新能源相關基礎設施,例如電樁等,這些都不是一兩個企業短時間內能快速上規模的,而車企、大的租賃公司也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衣食住行”中“行”的這一環,有市場空間,即便如今的滴滴占了整個出行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但是它目前還沒有涉及“租”這一環節。另外,國家對此也是大力支持,有補貼,國內環境問題嚴峻,新能源是發展方向。多家公司進入分時租賃這個市場,就是證明這個行業有前景。
馬希斌:分時租賃現在的市場狀況現在怎么樣,現在是否處于盈利狀態?
林松:現在仍處在燒錢狀態,但是采用價格相對較低的車型,是肯定可以盈利的。加之企業內部運轉更加規范的話,成本會更低。另一方面,我們在解決一個重要問題,類似100臺車怎么更好的匹配100個用戶,來逐步提升車輛利用率。
馬希斌:有些企業進入了,盈利模式也很清晰,但是盈利能力稍弱,原因在哪里?就象充電樁包括車聯網此類,如何更好的接地氣
林松:盈利能力弱,可能是因為成本投入較大,要想擴大收入就要降低成本,包括人力、運營、內部管理等方面的成本。還有就是,模式的可復制性,人的利用率,企業信息化,產業鏈中各環節企業能否高效交流、互相打通接口,都很重要。解決盈利問題,需要時間。
馬希斌:有人認為分時租賃正處于邊緣地帶,不是主流,您怎么回應這種說法?
林松:不贊成也不否認。其實分時租賃的核心就是租車的,更便捷的租車。
馬希斌:分時租賃商業模式以什么樣的體量才能實現盈利?
林松:這個沒具體深入探討過,或許使用成本足夠低的車輛就可以。
馬希斌:目前市場上諸多分時租賃玩家,為什么都是以新能源汽車切入?
林松:這個可能因為現實狀況的因素較多。在一線城市對于車輛都是限行限購,提倡新能源用車。另外,新能源汽車不牽扯油標問題,方便核算價格。再者,新能源汽車構造簡于燃油車,事故率低。最后一個原因,新能源汽車風控比較容易,畢竟租出去的車輛跑不遠。
二、分時租賃運營過程
馬希斌:分時租賃的車輛由誰提供,自營還是第三方?如何與第三方的利益怎么協調?
林松:對于商業行為的產品銷售流通模式大致相同,可以分為直銷(車企制造商)、經銷(采買行為)、代銷(平臺,流量)、分銷(平臺流量)。利益分配可以根據具體的狀況來決定。
馬希斌:分時租賃運營過程中,取還車點如何管控?停車車位如何選擇才能不傷害用戶體驗?
林松:一切從用戶出發,用戶在哪兒,取還車網點建在哪兒。至于用戶體驗,當然是車位容易找、車位價格低。另外,租賃的汽車上的網絡信號要跟上。
馬希斌:如何確保每個點位的車輛電量都在50%以上,對電量低的車輛是如何進行充電和車輛調配的?
林松:這個對我們來說比較棘手。我們當下采用的方式是將車輛下線處理,讓用戶沒法租。目前新能源汽車充電很麻煩,不是每個車位有充電樁,也不是每個小區的電容都夠。這是行業痛點。
馬希斌:分時租賃汽車在服務過程中,用戶出了意外怎么解決?要是出了交通意外,司機不幸身亡,保險怎么解決?責任怎么劃分(有可能是司機原因,也有可能是車的原因)?
林松:1、買全套保險;2、定期檢查車輛。出現交通事故,責任以交警定責為主。前幾天網約車新政已經出臺了,如果出事故要求平臺先行賠付,但是國家在租車方面還沒有相關的執行標準或者要求公布。
馬希斌:目前國內充電樁建設普及還遠遠不夠,車輛拋錨了怎么辦,有什么樣的應急措施?
林松:平臺本身啟動救援措施,或者用戶呼叫救援中心。對于這種突發情況,發生事故要及時救援,我們前期就要做好預防,提醒用戶車輛的運作狀況。
馬希斌:目前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比較認可,大力支持,對于充電樁建設問題現在處于怎樣的發展態勢?沒普及之前企業怎么做試點?
林松:我們協助充電樁企業建設網點,反饋給他們那里需要建點。我們作為第三方,會與物業協調,推進這件事。一個城市充電樁的覆蓋率,也是我們開拓新城市業務的考察指標。
三、分時租賃未來發展
馬希斌:未來分時租賃市場將如何發展下去,讓供應商堅持下去的理由是什么?
林松:未來無人駕駛、智能汽車就是發展趨勢。讓企業堅持下去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盈利。對于運營商來說,車的利用率最高,成本就低,利潤率就會增加。對于消費者而言,分時租賃模式便利,符合需求,就會是動力。話說回來,未來大的概念是租車。
馬希斌:未來分時租賃怎樣搭建生態圈?如何才能保持這種模式長久良好的發展下去?
林松:服務網點,停車管理系統及停車服務商,充電樁,車(協議開放、制造一些符合運營需求的功能),平臺效率,等等環節都要充分協調起來。關于如何長久發展下去,這是產業上下游的問題,需要一起努力。
馬希斌:未來分時租賃的風口可能什么時候爆發?創業者、企業、大環境等方面,需要具備哪些要素才是時機成熟期?
林松:當大的資本介入,政策扶持,玩家越來越多,類似滴滴等巨頭加入,市場有巨大需求但企業無法滿足,那時候可能會集中爆發。
如果說時機成熟,消費者方面要認同這類模式,覺得有價值;對于分時租賃創業者來說,要具備人、事、錢三者因素(都要靠譜);而對于企業來說,要在運營標準、運營規范、效率方面下功夫,用戶價值更大。
馬希斌:現在部分分時租賃的新能源車用的是遠程控制和遠程斷電,這是有安全隱患的,車廠和保險公司對于這種破解的行為是不支持和不理賠的,國家對于某些操作是明確禁止的,一度用車是怎么解決的?
林松:一度用車采取的遠程控制模式,只是控制車門的開關,不控制電源。在我國,法律規定服務商不能遠程斷電,遠程斷電、控制熄火存在極大安全隱患,國家對此風險控制要求嚴格。
馬希斌:您認為目前做的好的分時租賃平臺都有哪些?舉例說幾家。
林松:首汽(Gofun),擁有汽車租賃背景,租賃指標不是問題,符合規定;樂視(零派樂享),主張建設生態,積極布局充電樁,自己研發新能源汽車,自身擁有巨大流量,關鍵有錢;戴姆勒旗下Car to go,擁有車企背景,汽車的成本低,車的運行時間長,運營標準嚴格。
馬希斌:如今分時租賃服務商眾多,一度用車與競品的差異性有哪些?優勢在哪?
林松:服務方面,用戶找車、開車、還車便捷,效率高。在我們企業內部,服務標準,運營效率高。其實各競品間實力相差都不懸殊,主要靠人的主觀創造力,還有資本支持。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