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萬達集團2016年年會在合肥正式召開。按照以往慣例,萬達年度會議選址是過去一年最具代表性的項目,所以2016年在新開業的西雙版納度假區舉行,今年則在新開業的合肥萬達城召開。
王健林照例在年會現場做了近100分鐘的工作報告,詳解萬達年內的經營業績。盡管營業收入增速放緩、房地產收入下降,王健林在現場為萬達的工作如是定性:“基本實現企業轉型。”
他的理由是,一方面,去年萬達商業收入減少25%,凈利潤卻仍在增長;另一方面,集團服務業凈利潤占比逾60%,首次超過了地產開發利潤。“甚至可以說,萬達商業也不再是地產企業。”
不僅萬達宣布脫離房地產屬性,2017年以來多家房企動作頻頻,不過多與房地產的主業無關。例如萬科在1月17日與1月18日接連宣布聯手北京北控與長發集團,進軍冰雪產業以及養老醫療。此外融創也出人意料成為了科技公司樂視的股東之一。
盡管恒大地產在2016年依靠地產銷售帶來的3373億元超過萬科坐上“頭把交椅”,不過集團在資本市場的戰果遠遠超過房地產板塊。雖然去年以來不停重復著收購的步伐,不過互聯網金融業務成為其未來工作重中之重也已成為公開的秘密。
房企們看到了什么?
從2014年說起
3年前的房地產行業變化成為這場轉型集會的導火索。
2014年,房地產市場風云突變,各項指標高位回落,全國主要城市房價出現集體下跌。政策面適時作出調整,下半年起,限購措施基本退位,信貸環境持續好轉。
土地市場與住宅市場隨后呈現回暖的形勢,政府積極供地,在各項利好政策以及企業補倉需求的推動下,企業拿地也很踴躍,各地總價地王、單價地王也是陸續浮現,2015年意料之中地成就了一個新的地王年。
2015年35家典型上市房企的平均拿地金額為263億元,同比增長65%,平均拿地建筑面積為63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7%,平均土地儲備量增長10%至3215萬平方米。
不過市場需求的反饋信息并不理想,這些地王項目在隨后的時間普遍開工停滯。以北京為例,2015年7個地王項目一年之后實際開工僅有一家,其余項目一直在觀望當中。
這種對于未來市場需求的不確定,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2015年發布的《2015年中國宏觀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將之描述為“庫存的結構性過剩”“雖然房地產業需求仍有較大上升空間,但城鎮化的速度正在放緩”,這份報告同時將2015年定義為“白銀時代”來臨的元年。
這一年,正是中國樓市從此前長期的高速增長向階段性調整、分化格局轉換的關鍵節點。這意味著雖然從頂層設計層面不再提房地產調控,然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已經開始發揮它的影響力。
想要持續行業的往日光景,房地產業需要轉型與變局。
2015年3月5日上午9時,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李克強說,政府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支持發展移動互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業態快速成長。
在樓市“新常態”下,房企們看到了轉型的方向——幾乎每家房企的老板都在談如何發展“互聯”與金融,無論是營銷方式變革,還是產品升級,甚至在房企未來戰略布局中,如何擁抱互聯網與金融,怎么完成傳統房企與互聯網金融融合落地都是其研究的大事。
萬達的“穩賺1號”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以萬達廣場為基礎,募集資金將直接投向各地萬達廣場建設,投資人則獲得這些廣場的收益權,享受商鋪租金和物業增值雙重回報,萬達集團預期合計年化收益率可達12%以上。
按照萬達集團解釋,作為萬達互聯網金融的首個產品,突破了傳統商業地產的融資模式,運用創新的互聯網金融方式,使資金直接注入到萬達廣場的建設之中,支持集團實現在商業地產領域的持續快速擴張,加速集團向輕資產的服務型企業轉型。
王健林為萬達的這一轉向提出了三個目標:“第一是2020年萬達網絡金融覆蓋全國至少5000個大型商業中心,其中萬達自己500個左右,每年大概覆蓋7億——8億消費人群;二是萬達網絡金融2020年力爭達到3000億元;第三是萬達的網絡金融實現IPO。
同樣的時間點,另一條故事線,復星集團一份紅頭文件《關于復星地產核心管理人員任命的通知》在此時曝光。
根據該文件內容,復星地產控股總裁徐曉亮不再擔任復地集團副董事長。星浩資本原總裁趙漢忠,將履新復星地產控股聯席總裁兼星浩資本董事長。
作為復星地產旗艦公司的復地,這2011年至2014年期間業績呈萎縮之勢。2010年,復地全年銷售136億元,而2011年則大幅下降到94億元,其后的2012年和2013年,復地銷售分別也只有121億元和128億元,2014年前三季度比去年同期有較大增長,但全國排名僅第44位,與一線房企的距離在逐步拉大。
復地集團是復星國際旗下的房地產開發業務平臺,而星浩資本則是地產基金業務的平臺。復興地產控股相關人士稱,在管理層換血之后,復星地產板塊2015年或推出圍繞新興業務的新戰略。
雖然當時沒有披露復興所要推出的新興業務的具體方向,3年之后再往回看則不難發現復地的轉型路線。
2016年12月16日,復星地產旗下的房地產投資及管理平臺IDERA和日本三井物產共同出資成立的REITs正式于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這已經不是復星地產頭一回出現在全球性的房地產投資舞臺上了。復地集團3年來在海外市場一路高歌——東京、紐約、倫敦、里斯本、米蘭、悉尼、莫斯科、首爾等國際金融城市、核心城市資產投資遍地開花。
“接下來,你將會看到復星地產越來越多的跨門類、跨周期、多策略的投資。”復地CEO龔平如是說。
向產業鏈縱深進軍
對于轉型和多元化的動機,王健林稱“我是商人,肯定賺錢是放在第一位的”。
在商言商,王健林對萬達“去地產化”的布局邏輯很簡單——利益。他的觀點很明確:“地產的現金流不持續、不穩定,不是一個萬歲行業。”他繼續補充道:“第二點,地產的估值比較低,我們是從長遠角度來考慮的。”
這句話的畫外音是,房地產行業的周期性調控帶給房企的是同樣不穩定的資金鏈。
通過對比近5年來萬達集團各部分業務收入情況,記者發現,萬達集團的地產收入在2012年至2014年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但在2014年至2015年間該部分收入增長趨緩,2015年至2016年該部分收入被大幅調減,這種增減與地產調控周期基本吻合。
“特大型企業的身形龐大,往往會有幾個支柱性主業。如果它們都具有周期性的話,由于‘大象難跳舞’,企業要想掉頭或轉向并不容易。這時,除了在每一個分支產業進行反周期運作外,企業還必須采取多元化策略。”資深財經評論員李嘉華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
“以進入互聯網金融案例來說,第一,房地產企業可以通過布局互聯網金融實現內部業務的合理延伸,獲得新的增長動力和利潤來源;第二,尋找新的融資渠道;第三,還可以為產業上下游企業融通資金,還可以加強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把控和資源整合,產生多維影響。”他補充道。
這就不難理解萬科在2016年8月3億元入股22家上市公司成立的鵬金所,這也將成為其多元化戰略金融布局。
實際上,萬科更早之前已經認識到多元化布局對于中國房地產商的重要性。 2013年時,萬科就提出將由傳統的住宅開發商升級為“城市配套服務商”。根據萬科第四個10年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萬科將加大商業服務、教育、養老等社區配套服務,打造更豐富全面的社區生活體驗。此外,萬科還將針對養老、醫療、度假等城市發展需求,為城市居民提供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
在多元化這點上,復地集團無疑是幸運的。復地母公司復星集團,20年的產業投資成為中國最大的產業投資集團,業務涉及保險、銀行、健康、生活、鋼鐵、房地產、資源。
“在國內房地產行業,你很難找到像復星地產這樣具備多元化產業能力的企業。”這是復地集團對自己貼的標簽。
2014年,復地集團提出“蜂巢城市”概念,即是指復星地產運用專業投資能力和產業運營能力,將地產作為物理連接點,引蜂筑巢,在一個個“蜂巢城市”項目中導入全球化的富足、健康、快樂產業和服務資源,形成“地產+”的蜂巢城市商業模式,把更多的復星體系內、體系外的保險、醫療、商業等“蜂巢資源”結合在一起。
不過這種房企多元化的嘗試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2015年的工作會議上,王健林曾寄望創新網絡金融模式,以飛凡覆蓋的商戶和客流為基礎,打造征信、網貸以及類似余額寶的支付理財產品。
但這樣的設想在去年一年中并沒有實現。王健林曾把萬達金融稱作“未來價值最大的板塊”,如今的進展顯然不能令首富滿意。
經歷了波瀾起伏的2016,精力旺盛的王健林又給新的一年定下了資產9000億元,營業收入2658億元目標,這部分新增收入目標將主要由新的業務板塊完成,在轉型這件事上,62歲的王健林看起來依然雄心勃勃。
來源:中房報 記者 周翔宇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