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量的中國公司正在掀起走向全球、崛起海外的歷史性浪潮。在資本出海之時,攜產業同行,建構時代背景下的“一帶一路”,正在成為中國企業的共同選擇。
出乎意料的是,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成為這一次出海浪潮的領頭羊。他們已不滿足于在海外購地賣房,而是綁定中國的產業與技術,共同“走出去”。
以萬達、綠地、萬科、碧桂園、招商蛇口為代表的中國房企紛紛投資海外,他們除了直接收購酒店、寫字樓等物業,與當地機構合作買地開發,還涉足投資足球俱樂部、院線IP、建設跨境電商平臺以及產業地產;他們的足跡,遍布“一帶一路”上的俄羅斯、馬來西亞、歐洲、美國等地。
聰明的中國房企們,在實現在資產配置全球化的同時,也布局多元化產業,為技術提供孵化空間,并將國內先進產能帶向海外。
房企領頭出海潮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連續13年實現快速增長,去年更首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今年前8月對外直接投資額更超過去年全年,有望再創新高。
從政策層面來看,自貿區的便利政策和“一帶一路”戰略,對投資出海起到了引領作用。
這從投資“目的地”也可以看出,根據商務部數據,今年前八個月,內地對中國香港、東盟、歐盟、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和日本這七個主要經濟體的投資合計876.6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74.2%。
其中,房地產行業對外投資迅猛。先行者萬達在2012年開始海外投資,迄今為止已經超過150億美元;綠地集團的海外投資額也已經超過千億人民幣。
仲量聯行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開發商的海外投資規模達到了251億美元,同比2014年高出近50%。綠地內部人士認為,房企這波“走出去”的背景,其實是中國產業資本走出去,房地產只是其中之一。
在過去幾年里,包括萬科、萬達、綠地、碧桂園、萬通控股、SOHO中國等在內的多家房企均已實現海外布局;近期,以“海洋經濟”為核心的格力地產也相繼設立了英國子公司和美國子公司。
從房企的投資目的地來看,也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幾年前,中資房企投資集中于香港和俄羅斯,但目前已經擴張至美國、澳大利亞、歐洲以及馬來西亞等地。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全球經濟形勢、匯率變化以及房地產行業的周期性調整,是房企出海投資的主要推動力。
從國際上看,美國目前仍未實現全面復蘇,美聯儲遲遲不加息;英國脫歐,帶給歐洲更加不確定的未來,資產價格似乎仍處于洼地;在國內,貨幣超發,資產價格高企,資產荒上演,中國資本紛紛出走海外。
而從房地產行業內部來說,人口紅利不再以及城鎮化到達一定的瓶頸,越來越高的土地成本,都讓傳統的住宅開發模式難以為繼。
wind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凈利率中位數繼去年進入“個位時代”后,進一步下滑。
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兩極分化趨勢更為明顯,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很大,開發商銷售困難;一二線城市樓市火爆,但地價太貴,房企陷入兩難;整體上看,房地產行業進入兼并重組,強者恒強,中小房企面臨被淘汰風險。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創始會長聶梅生認為,在利潤下滑的情況下,房地產行業出現了加速洗牌、并購,“非常非常激烈”。而匯率的影響使得國內融資成本低廉,“中國投資者加速海外收購,到國外去投資。”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更認為,如果以內保外貸的方式參與投資,在海外真實的融資成本是國內外的利差,再算上人民幣的貶值,中國房地產企業在海外投資融資實際上已經是負利率狀態。“以前不敢加杠桿,現在應該加杠桿。”
從資本輸出到產業輸出
從一開始小心翼翼地投資一兩個項目、與別人股權合作,綠地、萬科們的海外之路正在變得越來越大膽、越來越有信心。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投資海外的過程中,房企正從單純的資本輸出轉變成產業、技術的資源整合式輸出。
“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房企去海外開發進入了明顯的產業資源整合周期。”綠地內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股權參與到自建團隊開發,中國房企的海外投資目前已經進化到新的階段,必須要有產業資源的介入,去開發大型的綜合體和產業園區。
同時,這也是當地政府對外來投資的需求。國外的地方政府需要的不僅是一個簡單拿地開發的房地產項目,他們更希望通過中國優勢產業資源的整合,給地方帶來綜合發展。
今年年初,萬達集團宣布將與法國歐尚集團合作,參與法國巴黎的大型文化旅游商業項目Europa City,總投資超過30億歐元(約255億港元),這也是歐洲迄今最大的由私人企業投資的項目。
在此前,萬達的海外投資基本是以收購和并購為主,直接開發如此之大的項目還是第一次。
更早地,碧桂園在馬來西亞依斯干達特區新山投資了“碧桂園森林城市”,碧桂園透露,未來20年里該項目投資將超過1000億美元。
碧桂園和綠地均要在依斯干達發展“智慧城鎮”,這其中包括華為、中建等產業公司都會一起輸出。
中國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趙靜認為,在位于“一帶一路”的要沖之地打造一個“集生態與智慧于一體”的森林城市,碧桂園可以承接產業轉移、培育經濟特區,并帶來了新的投資機會。萬科和阿布扎比的合作更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持續跟蹤的案例。去年年底,萬科新的產城項目“深企海外研發中心”在全球首座零碳城市馬斯達爾城落地,力圖打造深圳企業在海外的首個集群式旗艦研發中心。
在項目建設規劃中,萬科將移植深圳前海企業公館的快速建設模式。通過BOT模式(建設(Build)-經營(Operate)-移交(Transfer)),快速為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建造出供其研發使用的基礎設施,強化規模效應。
在該項目中,除了綠色建筑、機器人技術等項目的研發,萬科將攜深圳及中國企業的研發團隊,包括招商新能源、華大基因等國內新興行業領軍企業,輸出中國的新能源、無人機、新材料、生物制藥等多個科技領域的技術。
在萬科的規劃中,通過東西交通樞紐、信息和展示中心的迪拜城,深企海外研發中心,將成為深圳的創新技術進入中東、歐洲、印度、北非市場的橋頭堡和跳板。
雙向國際化
如若不是萬科陷入股權之爭的困境,馬斯達爾城項目會是王石最為看重的事情。
馬城的產業布局以環保相關產業為主,擬引入綠色運輸、廢棄物管理、飲用水和污水處理、綠色建筑與工業材料、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研究、再生能源及綠色金融機構。這些方向,與我國大力推動的可再生能源與綠色產業升級不謀而合。
從2008年馬斯達爾城項目啟動之初,嗅覺靈敏的萬科,就持續關注這個沙漠中的“零碳”未來城。王石曾先后七次前往馬城考察。
因此,萬科與馬城的合作是雙向國際化的過程。此次合作,萬科不僅帶中國產業和技術出海,也希望將馬斯達爾先進的可再生能源、無人車、綠色建筑等未來概念引進中國,并促成兩國企業層面更進一步的交流合作。
綠地內部人士強調,“世界的綠地”是公司發展目標,國際化的核心也是“走出去,引進來”。
今年8月,綠地控股攜合作伙伴收購了位于美國加州南舊金山市牡蠣灣項目,規劃總投資超過10億美元。
綠地董事長張玉良表示,這個項目僅作為普通地產項目來開發的話是不夠的,更希望將其打造成為美國科技成果輸入國內的窗口,以及在美創業人才的孵化平臺,并帶動中國生物科技產業企業在美開展研發合作。
房地產主業之外,綠地集團還在計劃實施海外非房地產業務的投資發展,特別是順應中國市場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轉型升級的趨勢,圍繞快消品、日用品、醫療健康等“大消費”相關的領域,對接全球優質資源,服務中國市場。
此外,天安數碼城也與美國硅谷合作共建了國際化創新平臺——“硅谷直通車”,并逐漸導入“中以直通車”“中法直通車”“中歐直通車”等國際創新資源,通過國際化平臺,讓中國與海外的創新成果不僅實現雙向流動,還可以商業落地,實現與海外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的全面無縫對接。
央企招商局集團也出現在這輪中資出海熱潮中。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李建紅表示,招商局已在全球五大洲16個國家和地區投資、運營30多個港口,這些港口布局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高度契合,公司將積極推動“前港-中區-后城”的深圳蛇口成熟商業模式,實現航、港、產、城聯動,以港口帶動產業園、物流、海工、金融等業務“雁型出海”,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支持。
問題與風險
毫無疑問,世界正擁抱中國資本,聚光燈下,中國企業正日益走向國際舞臺的中央。
剛剛落幕的G20杭州峰會,在最受關注的國際貿易以及投資等方面實現了較大突破,通過《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反對保護主義,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
平安好房海外房產部推廣總監王雅荃認為,《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將對中國房企出海帶來明顯的改變,20個中國投資的熱門國家對中國房企開放度提升;就中國房企的資金實力來說,完全可以實現獨立運作,加上政策支持,未來可以看到更多的房企會去海外獨立地開發項目。
資本的撬動力正在各個方面顯現,但中國企業真正的國際競爭力、持續發展力要想提升,海平面上的擴張顯然還遠遠不夠。
“‘蜻蜓點水’式的財務投資不是綠地要做的模式,可持續的競爭力需要以實體開發、自有團隊為依托。”綠地集團表示,公司信奉自主經營,海外項目的核心管理團隊基本由集團派駐,并逐漸打響品牌在當地的影響力。
張玉良指出,房地產企業國際化進程中還有諸多問題應該注意。首先是量力而行,國際化要符合企業發展戰略,符合自身特點,符合當前經營能力和企業綜合實力;其次要充分準備、知己知彼,要切實了解各國在地產方面的法律、政策、匯率、稅收等綜合層面的異同和風險;此外,不能蠻干,在分工細化且系統的海外市場,要用好專業機構的力量。
而擅長操作大盤開發的碧桂園,將該模式提升為產城融合,并從國內轉移到海外,被視為是一個進步兼具挑戰的嘗試。
在世邦魏理仕華東區戰略顧問部王笑梅看來,房企在出海過程中,也需注意土地產權、市場研判、人口政策、政治體制等系統性風險。
戴德梁行策略發展顧問部助理董事符錦滔則指出,在海外進行產業園區類型項目開發過程中,企業間需要抱團,如果有大型企業先行在基礎設施建設、物資獲取、稅收優惠等方面進行背書,則能夠加速產業聚集和企業落地。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