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國資委正著手制定《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并就下一步國企改革方向和路徑進行相關調研;如進展順利,改革方案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臺。
按照十" />
據媒體報道,國資委正著手制定《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并就下一步國企改革方向和路徑進行相關調研;如進展順利,改革方案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臺。
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改革目標和路徑,毫無疑問,國企改革、特別是央企改革將是下一步改革的重頭戲之一,也是突破的重點之一。但是,如何改,改向哪,以怎樣的方式和思維改,也是需要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對國企改革,既慢不得,也急不得,更莽不得。其中,“三種改革思維”要不得。
一賣了之,實行全面私有化。這是張維迎教授一直倡導并大聲疾呼的國企改革思路,也可以說是最激進、最莽撞的一種改革思維。他甚至建議,可以通過像英國那樣半轉讓、半贈送的辦法,將國企分給普通的老百姓。此種改革思維要不得。
從表面看,這樣的改革很誘人,也很直接,甚至滿足了很多人的愿望。因為,目前公眾對國企頗有非議,特別在利潤分配和使用方面,如果能夠以“分”的方式,讓全民享有,自然是效率、效益最大化的體現。但是,仔細分析和推敲又不難發現,這樣的改革思維,不僅有害,而且危險。前蘇聯的“休克療法”,不僅沒有讓經濟活起來,反而使經濟走向了崩潰的邊緣,國家也因此而走向分裂。
所以,就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對國有企業的改革,一點也莽撞不得,盲目不得。改,是必須走的路,而且是必須走好的路。但決不是一賣這之、一分了之。即便是西方發達國家,也沒有實行全面私有化。一些事關國計民生的行業,國有仍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金融危機爆發以后,許多西方國家也已邁出了國有化的步伐,通過適度的國家控制,增強國家對經濟的調控能力。更何況是中國,更不具有全面私有化的條件。全面私有化的思維,在中國要不得。
國有企業人多、負擔重,改革難度太大。這是必須承認的客觀事實,但決不能成為不改革或慢改革的理由。
中國的國有企業,起步和成長計劃經濟時代。而計劃經濟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國有企業職工”這個概念。只要戴上“國有企業職工”這個頭銜,什么工資福利、住房、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也就萬事大吉、一切沒有后顧之憂了。所以,當市場經濟進入中國以后,遇到了最大挑戰之一,就是打破“國有企業職工”這個概念,引入“社會人”、“市場人”的新概念、新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待個人身份問題上,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卻仍然停留于計劃經濟時代。不僅員工如此,經營者也是如此。談到改革,首先想到的就是人太多、負擔太重。因此,能拖則拖,能不改就不改。
試圖以人太多、負擔太重的理由阻撓國企改革的思維,不僅要不得,而且必須徹底打碎。國企改革不能莽撞,但也絕對慢不得,停止不得。相關職能部門在制定國有企業改革議案時,必須摒棄人太多、負擔太重的思維,將改革議案制定得超前一些、激進一些、開放和開明一些,而不要完全站在部門利益和企業利益的角度,小打小鬧,不痛不癢。這也是在推進國企改革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另一種思維問題。
還有一種要不得的思維,就是國有企業必須退出一般性競爭領域。這是一種看起來已經形成共識的思維,也被認為是最站得住腳的一種想法。
國企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轉向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本身并沒有錯。但是,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分析,似乎又能點格格不入。因為,既然是市場經濟,就應當允許多種所有制并存,就允許國有企業參與競爭,為什么要讓國有企業全面退出一般性競爭領域呢?
事實上,國有企業在一般性競爭領域的問題,與所有制形式菩薩沒有什么直接矛盾。關鍵是,政府在對待企業的態度和認識方面存在一定問題,亦即對國有企業幫得過多,對其他所有制企業幫得太少,人為地將國有企業孤立了起來,將國有企業放到了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對立面。相反,如果能夠在政策上一視同仁,讓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也就不會產生這樣的認識誤區。
一旦壟斷領域放開,也就無所謂的國有企業必須退出一般性競爭領域的說法了。
國有企業改革,決不是退出還是保留的問題,而是如何增強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的問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增強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這一點,國有企業是如此,其他所有制企業也是如此。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