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產是上游,文化傳播是下游。在這個意義上,提升文化的創造力才是最終的使命,文化體制改革即是要釋放文化生產力,這一使命遠未完成,改革未有窮期。
廣電總局" />
文化生產是上游,文化傳播是下游。在這個意義上,提升文化的創造力才是最終的使命,文化體制改革即是要釋放文化生產力,這一使命遠未完成,改革未有窮期。
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將成為歷史,“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將問世。這一改革方案甫一出臺,即引起人們驚呼,這是史上最長的國家機構名稱。到底怎么簡稱為妥,調侃者有,憂心者有,批評者亦有之。然而,這一最長國家機構名稱的保留,又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我國文化正在加速整合的態勢。
整合乃至化合,是大勢,這一過程需要時間,也需要磨合。保留如此長的機構名稱,表明了這樣一種過程心態,也表明隨著文化整合的加速,它的長名不會保留太久,必將在未來文化改革的進程中歸為歷史。相比之下,人們不會過多地為一個機構長名的叫法而傷神,倒是對文化整合化合的時間更有期待。
的確,兩大文化類機構的整合,是媒體行業發展的必然。從報刊、出版社、通訊社、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體,到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它們的相互融合與滲透,使得行政管理機構的職能出現交叉與空白、多頭管理與效率低下等共存現象。因此,先從管理機制上理順,實現管理機構的整合,乃是當務之急。
然而,從整個傳播體系的布局和發展看,這一改革的使命還是“現在進行時”,遠沒到“完成時”。因為從機構名稱看,它還不包括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管理職能。從文化傳播的能力和使命看,更緊迫的任務在于,如何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沒有完善的科學的現代傳播體系,就沒有實現這一傳播能力的基礎條件。但即使這個傳播體系徹底建立,又是否意味著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就已提升?
顯然,這是一個大文化的時代課題。我們當然首先需要整合整個文化類機構,減少互相掣肘的內耗,提升文化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與藝術,激發出文化機構的整體合力和文化生產力。但更需要所有文化工作者肩負起自己的使命,進行偉大的文化創造,增強文化的軟實力,為中華文明的完美綻放貢獻才華。
正如水投池塘泛起漣漪,文化創造力是中心內核,文化傳播力是一圈圈漣漪。文化生產是上游,文化傳播是下游。在這個意義上,提升文化的創造力才是最終的使命,文化體制改革即是要釋放文化生產力,這一使命遠未完成,改革未有窮期。
本報特約評論員 柳扶風
(原標題:最長機構名背后的文化整合態勢)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