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春節假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2月16日),銀監會就向各銀監局下發了《關于2013年非現場監管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布控風險監管工作。
為守住風險底線,《" />
昨日,春節假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2月16日),銀監會就向各銀監局下發了《關于2013年非現場監管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布控風險監管工作。
為守住風險底線,《意見》提出了“四關注”的要求,即關注重點機構風險、關注重點區域風險、關注重點行業客戶風險以及關注輸入型風險,其中,關注輸入型風險是監管層首次提出。此處所謂的輸入型風險重點不是風險的跨境傳染,而是民間融資、融資擔保、小貸公司、財富管理等外部風險向銀行體系的傳染滲透。
事實上,整個2012年,影子銀行經歷爆炸式增長的同時,風險事件也頻頻發生。而這些機構與銀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于監管部門而言,單單盯住銀行業,已經無法守住風險底線。可以預見,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將在2013年不斷加碼。
風控兩極分化
無論是央行,還是銀監會都將守住風險底線視為2013年的工作重心。其中,央行提出,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銀監會亦稱,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底線是首要任務。
本報獲得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98%,與上年基本持平。銀行資產質量的表現與年初行業內外的預期截然不同,這說明銀行業保持了相對穩健的態勢。
銀監會也在年度工作會議上作出如下判斷:銀行業整體態勢良好,資產增速、質量和回報率保持平穩,商業銀行抵御風險能力、資本實力和經營效率有所上升。
與銀行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影子銀行的急劇膨脹,并且風險事件頻發。如中信信托一信托計劃,由于融資方拖欠本息,到期無法獲得足額兌付;民間借貸“跑路”事件不斷。
國內的影子銀行被普遍認為主要集中于三種形式的融資。第一類是銀行表外業務,如理財產品;第二類是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如信托公司、小貸公司等;第三類則是民間金融。分析人士預計,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在15萬億元以上。
“關于影子銀行問題,金融穩定理事會定義為‘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就在銀監系統內部會議上稱,我國的信用中介體系絕大部分都已納入監管體系,總體上風險是可控的,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對這類機構和業務增強監管有效性,防止風險積累擴散和轉移。
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對本報表示,銀行業規模占整個金融業規模的90%以上,風控能力相對較高。而像信托、小貸公司、財富管理等機構是最近幾年擴張起來的,與銀行相比,此類機構的風險控制體系和能力均相差甚遠。
但就是這些風控能力相對較弱的影子銀行,很可能將真正的商業銀行拖下水。
構筑“防火墻”
“金融是相通的,別看影子銀行很火,背后往往都有商業銀行的影子。”一位沿海地區股份行負責人稱,比方說信托,資產規模超過了保險業,顯赫一時。但信托的擴張說到底是仰仗銀行,靠的是做通道業務,資金、項目都是銀行的,信托就賺個通道費。“真正出了風險,信托就會要求銀行來兜底。”
該負責人還稱,再比方說民間融資,這幾年民間借貸案件呈現一個爆炸式增長的態勢。其中,有一些案件就是銀行內部人士利用“行長”或“分理處主任”的工作身份,從事民間借貸導致的。這種案件爆發,對銀行聲譽造成嚴重影響。
正是注意到了影子銀行可能帶來的風險傳染,《意見》要求,構筑風險“防火墻”,重點防控民間融資、融資擔保、小貸公司、財富管理、私募融資和非法集資等外部風險向銀行體系傳染滲透。與此同時,加強對同業代付、信托、票據、理財等表外業務風險監測,完善數據監測機制,防范表外風險向表內轉移。
事實上,早在今年年初,銀監會還曾提出“三禁止”的要求嚴管影子銀行、民間融資和非法集資等風險向銀行體系的傳染滲透。具體來看,包括禁止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員工參與民間融資、禁止銀行業金融機構為影子銀行放大杠桿提供融資、禁止銀行客戶轉借貸款資金。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