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小偉
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自2011年啟動以來,多項工作加速發展。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自2014年以來,多地碳排放交易市場成交量價齊升,全國碳排放市場開始步入活躍期,推動碳交易加速駛入快車道。
多地交易所成交放量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我國有20多家機構從事碳排放交易業務,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包括京津滬3家。中國證券報記者從該3家機構獲悉,2014年以來的相關業務均呈放量趨勢。
北京環境交易所信息顯示,近三個月來碳排放交易總成交59筆(其中線上交易57筆,協議轉讓2筆),總成交量55550噸,總成交額2800650元。相關人員介紹說,北京環交所開市之初每日無成交或偶有成交,但自今年2月11日以來交易較為活躍,連續14個交易日均有成交,共計30筆,均價51.88元/噸,最高價52.82元/噸。其中,最多一天成交4筆,數量1300噸。整體性的趨勢上漲已基本形成。
北京環交所分析認為,隨著北京市年度排放報告和核查工作的開展以及履約期的臨近,試點履約機構2013年實際碳排放狀況逐漸清晰,交易需求進一步明確,市場將更趨活躍。目前,北京環境交易所正積極做好各項準備,為交易各方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務。
上海自去年11月26日正式啟動碳排放交易,全市191家來自鋼鐵等工業行業及賓館等非工業行業的企業,率先納入了碳排放配額管理范圍。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場開市至今已滿百日,累計成交量突破1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突破400萬元。特別是2014年以來,出現成交高峰,年初至今的成交量約占全國碳排放二級市場成交總量的50%。
據記者了解,去年開市之初,上海碳市場成交量穩定維持在日均500至1000噸。今年以來,隨著試點企業對自身碳排放情況的估算越來越清晰,市場供需日益明確,成交量快速爬坡。相關人士介紹說,2014年至今,上海碳市場日均成交量達到近2500噸,相比去年放大2.5倍;特別是2月份以來,日均成交量超過了5000噸,3月3日更是創下了2.73萬噸的單日最高成交量。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自2013年12月啟動碳排放權交易以來,截至2014年2月11日收市共完成1201筆交易,成交量共計77560噸,交易額共計2124059元。其中線上交易共計32560噸,交易額共計874059.60元。交易所相關人士表示,天津在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方面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價格發現功能逐步顯現
各地碳排放交易在持續放量的同時,價格也出現了穩步攀升,參與其中的各市場主體對于碳排放交易價格的提升預期開始逐步顯現,碳交易市場多項指標表現良好。
以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場為例,上海環交所人士介紹說,上海2013年配額(SHEA13)價格在穩步攀升的同時日趨理性,首日開盤價位是每噸27元,至今年2月21日達到最高價每噸46元,此后交易雙方不斷調整價格,以尋找合理的價格預期,碳市場價格發現功能逐步顯現。
公開資料顯示,全國2013年5個碳交易試點的配額總量高達8億噸,二級市場成交44.55萬噸,總成交額2491萬元。有分析認為,中國各地交易所今年的總成交量可能超過2400萬噸,到2015年可能大增9倍達2.27億噸左右。
實際上,在碳排放交易方面,不僅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呈現量價齊升,走在世界前列的歐美等國家同樣趨于活躍。湯森路透旗下相關分析師預計,今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規模可望增長三分之二,達到640億歐元(合875億美元),為2011年以來首見年度增長。相關預測顯示,全球今年碳交易量預計將增長3%至96億噸,到2015年和2016年繼續增至103和109噸。
相關分析師表示,由于歐盟高層將在2014-2016年從ETS收回9億單位排放許可,這將導致歐洲碳排放價格從2013年的在每噸4.95歐元升至每噸7.50歐元,從而提升場內和場外交易的流動性;此外,今年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交易量或將從去年的80億噸攀升至83億噸。
業內人士介紹說,全球碳排放價格在過去幾年中曾經出現過大跌,因為全球經濟放緩導致排放許可一直供過于求,目前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轉變。
建立統一交易市場
近幾年,隨著霧霾的持續“橫行”,碳排放造成的環境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控制能源消耗總量成為全球共識,帶動各地碳交易產業迅速發展。中國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戶,正在積極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旨在通過市場機制調節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權威專家指出,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自2011年啟動以來,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根據業內專家介紹,在2008年7月,國家發改委決定成立碳交易所。目前我國有20多家機構從事碳排放交易業務,其中3家主要交易所各具特色。
天津碳排放權交易所推出了我國首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電子公示查詢系統,為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登記系統進行嘗試;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建立了中國首個自愿碳減排交易平臺,其交易系統包括了遠程交易、即時報價、網上交割,以及核證標準等技術系統,同時還建立了登記結算系統,隨著交易系統和交易機制的進一步完善,這一平臺將具備與國際機構同等的碳交易技術能力;北京環境交易所推出了中國首個自愿減排標準——熊貓標準。
有業內人士介紹說,2010年、2012年國家發改委先后組織開展了兩批共42個國家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各試點地區均提出了較為嚴格的“十二五”碳強度下降目標,制定了切實可行的配套政策措施。2013年上半年,組織開展了2012年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試評價考核,列入試點的10個省市2012年碳強度比2010年下降平均幅度約為9.2%,高于全國6.6%的總體降幅。各試點地區出臺了一批推動低碳發展的政策措施和標準體系,部分地區還開展碳排放權交易、低碳社區、低碳產品認證等試點,建成一批低碳示范社區、產業低碳示范園區和低碳商業。
雖然中國在碳排放交易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仍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全國人大代表李聯五日前表示,雖然碳交易市場發展比較順利,但是在多地正式啟動碳交易后,許多企業仍持觀望態度。其緣由是因為節能減排項目具有前期投入大、經濟效益低、投資回收期長的特點,許多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企業經濟效益不大,不利于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他建議要加快推進碳交易體制建設,政府對碳交易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條文,整合資源,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