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已經步入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期。隨著舊有經濟發展模式及投融資體制對GDP拉動作用的日漸式微,“亟待加快推動環保作為經濟新增長極”的呼聲越來越高,而改革現有的投融資體制則被認為是打造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前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明確指出,“要加快 投融資體制改革 ,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強調“發揮好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
作為當前投融資問題最突出的環保行業,據悉,環保部等部門目前正在醞釀對國內傳統的環保投融資體系進行改革,為金融行業進入環保行業拆除藩籬,重點研究解決生態環保領域投入不足,效率不高的問題。
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成長于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其特點是政府是最大的投資主體,投資的目標是追求環境和社會效益,投資過程沒有建立投入產出和成本效益核算機制,這種體制產生的主要問題便是投資渠道單一,投資成本偏高且效率低下。
因此,要改革當前環保行業的 投融資機制 ,首當其沖的便是針對上述一系列問題“對癥下藥”。
一方面,環保作為提供準公共產品的行業領域,一直以來都缺乏經濟利益驅動機制,而作為長期以來唯一投資主體的政府,始終未建立環保行業的投入產出與經濟成本核算機制。這就導致外界一直將環保作為一個行業而非具有充分市場價值的產業來看待。因此,只有將環保作為一個經濟學概念,核算出投入產出的經濟成本,才能讓社會資本有清晰的投資回報預期;另一方面, 環保投資 成本高但效率偏低的現象,凸顯的是當期國內諸多環境治理項目建設及運營模式的弊端。解決這一弊端,除須明確“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避免污染企業將治理成本轉嫁給社會外,還需降低運營環境治理項目的準入門檻,讓更多有技術實力及項目運營經驗的企業參與進來。
當前我國環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僅為2%左右,這距離國際公認的達到“環境質量改善”水平所需的3%最低占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而要提升投入力度,僅靠日漸捉襟見肘的財政資金已難以為繼,必須依靠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才能實現。這也是環保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最重要一環。
事實上,對于拓寬環保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來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探討已有很多。結合當前國內資本市場的現狀和趨勢,須以 創新思維 嘗試一些更可取的路徑。
首先,政府在有限的財政資金外,可以適當依托一些社會效益好的重大示范性環保工程發行環保金融債券,由中央和地方分別發行,同時可通過吸引社會資金共同成立環保基金發揮政策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效應。
其次,可以利用當前民營銀行設立、優先股發行試點的契機,在相關政策保障機制到位的情況下,鼓勵民營銀行開拓區別于國有銀行的傳統業務范疇,將視角多投向環保金融服務領域,或者直接推動成立環保銀行等。
最后,在未來優先股試點經驗成熟時,將試點范圍優先擴大到 環保上市公司 ,特別是業績穩定、估值相對較低的科技型環保股,以助力環保行業中真正有潛力的公司優先充實融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