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混合所有制的的標準,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有一句話說得很精到:混合所有制就是要形成雜交優勢,而不是雜交劣勢。
在生物界,兩種遺傳基礎不同的植物或動物進行雜交,其雜交后代所表現出的各種性狀均優于雜交雙親,比如水稻、小麥的抗逆性強、早熟高產、品質優良等,都是雜交優勢例證。混合所有制搞得好不好,關鍵是要形成雜交優勢,而不是雜交劣勢。
近些日子,有人在混合所有制占股多少上費了不少口舌。其實衡量混合所有制成敗的標準是兩種不同所有制的優勢融合,大不必在控股多少上做文章,更不必在誰進誰退上大費口舌,因為混合所有制是手段,是路徑,目的與方向是市場化,檢驗標準是優勢資源的融合。
其實,混合所有制并非新生事物。國資改革的關鍵,是建立真正的現代公司制度,讓公司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從而實現政企分開。因此,從一開始就要提防此輪改革穿混合所有制的“新鞋”,走非市場化的老路。混合所有制這一提法被正式提出,是在1997年的十五大報告。近幾年國務院國資委倡導的股權多元化,本質上講也是混合所有制,也有很多企業是這么做的。
混合所有制并非靈丹妙藥,更不會“一混就靈”。上個世紀90年代搞混合所有制后,確實有不少民間資本在競爭性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不少是“化公為私”,教訓猶在。同時,在能源、鐵路等核心壟斷領域,民資進入多以被收編或退出收場,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始終橫亙,亦教訓多多。
如何讓歷史上來來回回的教訓不再反復?這不但考驗頂層設計的水平,更考驗操作層的智慧。我們認為,混合所有制有兩點要把握,一是深度融合而不是表面組合式捏合;二是優勢而非劣勢“混合”。具體有幾點:
首先,產權制度改革是搞好混合所有制的基礎,產權結構要完善,要合理。不能修工程缺錢,就引入民資進入,需要布局加油站就吸引民資進入加油站領域,將民間資本當成國有資本的提款機。此輪國資改革,要允許民資在一些關鍵領域相對或絕對控股。從國企內部來說,包括經營者、員工和科技人員持股。
其次,建立現代的公司治理制度是根本,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董事會,解決產權的最終處置權。為保證這一目標實現,讓民資在董事會和職業經理人制度體現出資人地位。如果此輪混合所有制改革,只是為了讓民資作為財務投資人獲取收益權,其改革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再之,在內部管理上,兩種所有制產權的體制優勢融合必是文化的融合。原來公有制與私有制,在經營上各有利有弊。相應的公司治理、運營機制、人才素質、技術創新、管理文化等等,都需要進行一系列相應的配套改革,既不姓“公”,也不姓“私”,最終要形成新的管理與文化體系。
再次,在外部環境上,要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配套的獨立司法體系,保證出資人作為股東所擁有的一切合法權益。各地政府部門要徹底由管企業變為管資本,讓不同資本通過市場自由流通。
現在,混合所有制似乎是一個大筐,什么都裝,其實這件事是“混亂”不得的。“混合”的意思,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東西形成新的混合物,其中各成分要混得很均勻,但多少仍保持原來的性能等,最好的境界自然是融合。微觀而言,國企比私企多一份責任,卻少一份靈活和自然。以國有經濟的形式去彌補私有經濟的不足,實際上是以國家的理性和長處,來約束私人資本的非理性和不足。私人資本目標在于追求自己獲利,有活力,可能會少些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同時私人資本的實力不足,在國際競爭中容易處于弱勢地位。只有把兩個優勢融合并形成整體優勢,形成新型生產力,才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混合所有制”的經濟制度,無疑就是要運用市場方式進行資源配置,“中和”一部分國有經濟的優勢和私有經濟的另一種優勢。借此再次重申,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須著眼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深度上實現市場化,這是我們的目的與方向,而“混合所有制”是個手段,是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