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處的互聯網時代,也許是文化藝術發展的最好時代,數字化帶來形式的革新與高度融合,創造力被充分激發,分享無處不在。但同樣是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文化藝術的知識產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侵占,免費下載、任意轉載大行其道而著作人卻收益甚微,這嚴重挫傷了文化藝術創造的積極性。如何在互聯網世界更好地保護和開發文化藝術的產權價值,這是實現文化創新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
為什么互聯網時代文化藝術產權的保護比較困難?如果不考慮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環境,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認為文化藝術產權屬無形資產,在互聯網上更容易被低成本地復制或傳播,比如同以前的盜版CD相比,網絡盜版音樂不僅品質不差,而且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對于這些無形產權如何保護與利用?無疑,技術因素是很關鍵的變量,但從長遠眼光和長效意義來看,社會經濟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更重要。
制度經濟學認為,利益相關方的不斷博弈最終導致了產權的誕生。有一個關于產權起源的經典分析:18世紀之前,加拿大北部的印第安部落獵取海貍皮肉以供自己使用,因為需求有限,資源豐富,所以狩獵是自由的。然而,隨著海貍毛皮貿易的逐步繁榮,海貍開始遭到無序獵殺,以至瀕臨滅亡。在此情形下,這些部落商議劃分了狩獵區,同時增加了資源的生產性投入,比如增加對海貍的人工馴養。通過這樣的排他性私有產權安排,海貍資源的社會總收益得以大幅度提升。
回到文化藝術產權上來。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絕大多數時期,全社會免費共享文化藝術成果是主流,這也是著作者實現社會價值的有效方式。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文化藝術的產權保護得到今天這樣的重視?只有當著作權成了所有者越來越重要的利益來源的時候。這時,文化藝術的排他性產權制度才會逐步形成,產權的保護與利用也才會走向良性。
因而,互聯網時代的文化藝術版權保護狀況如何,與互聯網文化藝術市場機制的發育程度密切相關。前些年網絡影視盜版網站遍地開花,如今這種局面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網絡影視市場機制不斷發育成熟,正版視頻內容利益相關方對于版權保護和開發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盜版成本越來越高,最終無以為繼。2012年在互聯網視頻行業最火爆的時期,一部《宮鎖珠簾》賣出了7400萬的天價,每集均價185萬元。相比于五六年前,互聯網視頻版權價格單集增長了1800余倍,在基本的制度條件沒有什么實質性變化的情況下,市場發揮了關鍵作用。在今天的視頻網站市場,以廣告收益為主的第三方付費盈利模式日益成熟,優酷、搜狐等一批有大資本支持的視頻內容運營商逐步浮出水面,市場競爭使得版權資源日益成為核心競爭力,相互間的監督越來越嚴格,盜版的成本越來越高。版權得到更完善的保護,反過來又加速了互聯網視頻市場的壯大。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知識產權保護和收益與成本的博弈密切相關。收益與成本的博弈至少包含三層含義:創作者保護知識產權的成本與收益關系,侵權者的成本與收益關系,運營者(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等)的成本與收益關系。在互聯網時代,有效推動文化藝術產權的保護與開發,除了要積極改善相關法規制度乃至風俗道德等基礎環境外,更重要的是創新文化科技的商業模式,發揮市場在配置文化藝術產權價值方面的關鍵性作用,最大程度地做大版權擁有者的收益,從而克服版權保護的成本并激勵版權保護的積極性。
盡管中國的視頻數字版權的保護與開發走上了良性發展之路,但數字音樂、數字閱讀等領域還不容樂觀。高度分散并同質化的數字音樂、數字閱讀資源,造成了版權保護與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缺乏有效的商業模式又使得版權收益不穩定。當務之急是建構鼓勵社會資本整合文化藝術版權資源的制度模式,推動文化產業的規模化兼并,讓規范的大型文化企業成為主導文化藝術市場發展的主體,逐步形成低成本高收益的版權價值良性增長模式。文化藝術產權價值的保護性開發,基礎是制度問題,關鍵是經濟學問題。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