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麗娜
6月9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披露,深耕醫美領域16年的珠海雅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雅莎股份”)自6月10日起終止股票掛牌。
在山東林森生物、廣東幸美等企業因經營困境被迫退市的背景下,雅莎股份的主動摘牌,不僅引發了市場對其戰略意圖的猜測,也折射出醫美行業在當下環境中面臨的深層變革與挑戰。
01
主動摘牌背后
不同于行業內部分企業因資不抵債被強制摘牌的倉促與無奈,雅莎股份“主動摘牌”的退市流程展現出較強的計劃性與主動性。
2025年4月21日,雅莎股份公司股票停牌;僅半個月后的5月8日,其便迅速披露針對異議股東的股份回購方案,以2.26元/股的價格回購4500股,回購價格參照最近一期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確定。
在公告中,雅莎股份將摘牌原因歸結為“集中精力做好公司經營管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決策效率”。
自2018年掛牌新三板以來,雅莎股份在資本市場并非毫無作為:2015年獲得達安基因159萬元天使輪投資,為企業早期發展注入關鍵資金;2016年完成3萬元戰略融資,引入卓遠投資中心、弘聯投資和聚利亨投資機構,進一步優化資本結構;2023年更是通過定向增發募資1000萬元,為業務拓展提供充足的資金儲備。
然而,在2025年醫美行業整體承壓、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環境下,盡管公司年銷售額穩定在1億元左右,但資本市場帶來的紅利逐漸消退,維持掛牌所需的合規成本、信息披露成本卻持續攀升。雅莎股份選擇主動摘牌,本質上是對自身發展戰略的一次深度調整。
02
近年業績剖析
雅莎股份的財務數據,為其摘牌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近五年間,該公司營收始終在1億元上下波動,呈現出一種“穩中有波”的態勢。2024年,其憑借核心品牌復因32.72%的高速增長,營收沖高至1.26億元。雅莎股份在財報中指出,這一增長得益于渠道管控的優化、市場價格體系的維護以及空白市場的開拓。另一核心品牌ZQ-II則深耕輕醫美賽道,手握超30項發明專利,以技術驅動的特質在高端醫美產品市場站穩腳跟。
然而,在營收增長的光鮮背后,雅莎的利潤端卻亮起了“紅燈”。2024年,該公司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26.31%,僅為0.13億元,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這一現象背后,是行業競爭加劇與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一方面,醫美市場近年來涌入大量新玩家,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頻發,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原材料價格上漲、營銷費用增加等因素,進一步蠶食了企業的盈利能力。
公開資料顯示,雅莎股份作為集研發、生產、營銷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符合GMP標準的十萬級凈化車間,先后與醫科大學及三甲醫院建立學術合作,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完整鏈條。然而,即便擁有如此深厚的品牌與技術積淀,仍難以抵御行業整體下行帶來的沖擊。
03
未來突圍之路
雅莎股份的摘牌,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醫美行業加速洗牌的一個縮影。
2025年以來,山東林森生物因業績下滑、虧損嚴重于2月13日終止掛牌,曾被譽為“新三板日化第一股”的廣東幸美也因資不抵債,于4月30日黯然退市。
從這些案例中,不難看出當下醫美行業的嚴峻形勢:原料壟斷加劇,部分核心原材料價格飆升,企業成本難以控制;市場競爭白熱化,低價競爭、同質化競爭等問題突出;消費者對產品品質和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監管政策也持續收緊。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面臨著“技術突圍”與“成本控制”的雙重考驗。
對于雅莎股份而言,主動摘牌或許是一次“斷舍離”,旨在甩掉資本束縛,輕裝上陣應對挑戰。其在公告中強調,摘牌后將“集中精力做好公司經營管理”便是證據。
盡管如此,擺在雅莎股份面前的挑戰依然艱巨。如何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保持技術研發的投入強度?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進一步提升品牌的差異化競爭力?如何在行業洗牌期,抓住消費升級和技術創新的機遇實現逆勢增長?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關乎雅莎股份的未來,也為整個醫美行業提供了重要參考。
當資本紅利退潮,企業終將回歸產品本質與技術內核。主動摘牌后的雅莎股份,能否通過聚焦核心業務,實現逆境突圍,為行業提供關于“資本與實業關系”的新范例,化妝品報將持續關注。
編輯:鄒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