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曉燕
上月底,貝泰妮發布《第二屆董事會第十七次會議決議公告》,宣布經審議,公司董事會同意聘請吳小靜為公司副總經理,任期自本次董事會審議通過之日起至公司第二屆董事會任期屆滿之日止。根據吳小靜簡歷,其自2008年7月至2015年6月擔任歐萊雅(中國)有限公司電子商務總監職務。此后,吳小靜又先后在上海斯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美股份、廣州淘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任職。總的來看,“電商”幾乎貫穿了吳小靜整個職業生涯。
同時,歐萊雅不僅成為吳小靜任職時間最久的企業,也成為其職業生涯的重要符號。
不止貝泰妮,隨著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國貨美妝企業高管架構也悄然發生變化,人才大戰一觸即發。
01
挖人國際集團,“人才大戰”
來了從近些年的國貨美妝高管變動中不難看出,“挖人”歐萊雅、寶潔等國際美妝集團成為一大趨勢,寶潔在業界更是有著“黃埔軍校”之稱。
具體來看,去年接棒潘秋生為上海家化CEO兼總經理的林小海于1995年至2016年服務于寶潔,負責口腔護理及母嬰護理品類、大客戶團隊、渠道管理、電商團隊、市場策劃等領域,并于2014年至2016年擔任寶潔公司大中華區營銷總裁。
2024年,科蒂中國前總經理陳旻就任上海家化美妝事業部總經理,此前,陳旻還曾擔任歐萊雅中國高檔化妝品部零售總經理、歐萊雅中國副總裁兼活性健康化妝品部總經理等職務。
去年年底加入珀萊雅擔任首席科學官一職的黃虎,曾在寶潔工作了27年,擔任過寶潔美國總部全球首席科學家,其不僅是寶潔殿堂級科學家,也是全球日化行業少有的頂級復合型專家和權威人士。
同年3月,曾在寶潔擔任首席科學家的陳明華加入歐詩漫,擔任歐詩漫研發創新中心產品技術開發部首席科學家一職。
2023年,在雅詩蘭黛工作了17年,曾擔任雅詩蘭黛集團亞太研發中心研發副總裁的承靜加入逸仙電商擔任首席科學官一職。彼時,逸仙電商創始人黃錦峰表示,“未來承靜將與逸仙電商一起,繼續專注于加強企業的研發能力,這是逸仙電商未來增長和產品差異化的核心戰略。”
值得一提的是,黃錦峰亦曾在寶潔市場研究部CMK任職。
02
研發之戰提速
從種種人員流動來看,這些被“爭奪”的大廠人才中,有關研發的人才占了大半。
在中國美妝市場日益內卷,消費者日趨理性的背景下,“重營銷、輕研發”已然不適用,產品力成為品牌站穩腳跟的核心競爭力。相應地,各美妝企業也更加重視科技創新,不斷加碼研發投入。
從國內頭部美妝企業的財報中來看,研發投入同比增長日益成為一大趨勢。據上海證券研究所統計,2019至2021年,國內頭部10家美妝上市公司總研發投入分別為7.03億、8.12億和11.62億。2023年,大部分國內頭部美妝企業均加大了對研發的經費投入,研發投入增速均實現雙位數增長,其中華熙生物的研發費用達4.46億元,成為領跑者。而在2024年各家發布的季報、半年報中,“重研發”趨勢仍在延續,如2024年上半年,上美股份的研發投入同比增長44%;2024年前三季度,華熙生物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2.99%至3.13億元,研發費用率增長至8.08%,超過國際一線水平。
在各美妝企業對研發需求日益走高的情況下,對研發頂尖人才的需求也進一步增強。而由于國內外美妝市場特性、發展節奏、底蘊的不同,目前研發端的高端人才往往仍來自于歐萊雅、寶潔、雅詩蘭黛這類國際美妝集團。而對于這些高端人才而言,“回歸”也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去發掘職業生涯的更多潛能,去推動中國美妝市場的高質量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國貨美妝企業之間互“挖”研發人才也更加頻繁,去年,前珀萊雅首席研發官蔣麗剛加入百雀羚;原上美股份CTO兼全球首席科學家黃虎加入珀萊雅擔任珀萊雅首席科學官;今年年初,時垠集團首席科研官孫培文加入珀萊雅……
此外,除了人才端的競爭,國貨美妝企業也通過自主研發新原料、建設研發中心等手段完善研發體系,進一步賦能競爭壁壘。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化妝品行業的縱深發展,美妝企業之間趨向多維度競爭,內卷不斷加劇。而這,也推動了中國化妝品行業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遠。
編輯:鄒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