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敬玲
作為消費品與時尚品類交叉的產品,化妝品不僅具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產品剛需功能,更承載著人們追求美麗、時尚與健康的訴求及夢想,也因此,加強產品的科技創新,鍛造高品質的產品,是化妝品產業的天然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時間里,中外化妝品品牌力量的較量,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從模仿者、追趕者到并跑者,再到某些細分領域的領跑者,中國化妝品工業的發展與進步有目共睹。
國際知名市場分析機構 Mordor Intelligence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按GMV計算,中國化妝品市場的整體規模突破萬億,達到10445.45億元,其中,國產化妝品在全國的市場份額達50.4%,首超國際化妝品品牌。這是一次標志性的“勝利”,也意味著中國化妝品工業發展邁入新的歷史紀元。
早在數年前,中國就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化妝品消費市場,僅次于美國。作為名副其實的化妝品消費大國,“中國市場”成為全球化妝品企業的“必爭之地”,并開始頻頻出現在各大國際化妝品集團的業績財報中。
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里,外資化妝品在中國市場常常占據主導地位,提到化妝品,國內消費者也往往會會傾向于選擇外資品牌。但隨著國產化妝品的自強不息與突破成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開始接受并使用國貨化妝品。民族品牌的崛起開始擠壓外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國產替代趨勢逐漸顯現,這不僅說明中國化妝品工業整體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也體現了國貨美妝產品力、品牌力的提升,更與我國的綜合國力上升與文化自信密切相關。
我們用了40年時間,終于能夠拿出一點“做強”的成績。2024年底,第十三屆化妝品報年會上重磅發布的首份“化妝品(中國)工業百強”榜單,即是對中國化妝品工業進步和發展成果的一大注解。
然而,從化妝品消費大國到化妝品工業強國,中國化妝品工業還要走多遠?
商業界歷來流傳著一個說法:在以“工匠精神”聞名的日本,日本公司品質最好的產品(或產品線、產品版本),比如化妝品、汽車、家用電器等,往往不會選擇出口,而是留在日本國內銷售。這既是源于日本消費者對本國產品品質的信任,也體現了日本企業對自身工業制造水平的自信。
工業強則國強,這是歷史反復證明的真理。包括手機、新能源汽車、化妝品、智能制造在內的中國工業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幾代人持續努力的必然結果。未來,創新將是化妝品公司不變的主題,質量仍是化妝品企業不懈追求的目標。
過去一年里,胖東來曾多次登上熱搜話題,它最被人廣為討論的就是其過硬的產品品質和高水準的服務水平。胖東來每“爆改”一家超市就火一家,并能讓這家店“起死回生”,說明當前市場上部分企業的產品質量,仍有可提升的空間,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樸素的商業規律: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在消費者端永遠都有市場。
“質量之魂,存于匠心,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早已被寫進了我國的政府工作報告。只有不斷以“工匠精神”鍛造世界品牌,中國制造才能煥發新的活力。目前,中國化妝品工業制造已經步入科技化、功效化、數字化的全新階段。我們必須看到,對標世界一流水平,中國化妝品工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歷史的發展勢頭不可阻擋。
我國最高國家領導人曾強調,“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于化妝品行業而言,不斷提高化妝品的科技“含金量”,鍛造產品品質,加強產品力打造與品牌力建設,是推動中國化妝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做大只要“抄作業”就可以,做強則需要科技創新與自主研發。從做大到做強,考驗的是整個產業鏈條的發展水平和各家企業的硬實力與“真功夫”。
C-Beauty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僅僅只是個開頭,未來仍然任重道遠。中國化妝品通過不斷創新,已經在全球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力和影響力,但中國還不是化妝品強國。未來,中國化妝品仍要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與品牌化戰略,向世界化妝品強國邁進。
編輯:鄒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