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高天
作為萊博藥妝旗下專門負責原料板塊的子公司,植納生物科技深耕原料板塊二十余年,曾與韓束、相宜本草等多家國內知名品牌達成合作,積累了深厚的原料研發技術經驗。
植納的誕生可以追溯到2003年,彼時,其母公司萊博剛剛成立,一邊做代理,一邊搞研發;2015年,萊博全資子公司植納生物科技正式成立,其前身即是萊博負責原料研發與生產的部門。
“萊博的原料創新都是由植納完成的,”植納生物科技總經理翟春濤表示,“植納相當于萊博的發動機,是創新動力所在。”
時至今日,植納已手握六十余項專利證書,十余項行業重量級獎項。
01
原料市場大熱
創新大勢所趨
近年來,隨著化妝品相關法律法規日趨完善、化妝品成品的配方透明化,配方制劑端的創新腳步逐漸放緩,越來越多化妝品企業將其核心技術創新視野放到原料端。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截至6月30日)完成備案的化妝品新原料數量達45款,而去年同期通過備案的新原料數量僅為24種,同比漲幅高達87.5%。
探究原料創新市場大熱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費者市場對護膚的功效要求越來越精準,護膚的底層邏輯的要求越來越科學,要求護膚產品使用純天然、綠色、植物提取的原料。
另一方面,在原料端進行創新比配方制劑端創新成本更低,一款新原料可以投入無數配方制劑里使用,而花大價錢研發創新的制劑往往只能產生一個單品。
在此背景下,專注于原料研究的植納自然而然成為“香餑餑”,如華熙生物、拜爾斯道夫、韓束等知名化妝品企業紛紛向植納拋出橄欖枝,植納也順勢迎接風口:2021年,植納生物科技公司總營收達2460萬元,2023年總營收則達到4285.92萬元,三年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為152.33%。
02
生物合成降本增效
打開消費者市場
中國的生物合成技術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化妝品領域應用廣泛的玻尿酸在剛出現的時候價格天價。通過生物合成之后,玻尿酸價格直線下降,食品級的不過幾百,化妝品級的玻尿酸價格剛剛過千。
生物合成技術也是植納引以為傲的核心技術之一,可以有效降低原料成本,從而降低產品市場價格,打開消費者市場。
2024年初,植納與華東理工大學深度合作,利用生物合成技術開發重組纖連蛋白,獲批發明專利,在纖連蛋白的生物學活性上取得了突破性創新,并成功應用在護膚配方中。這也使得以此為原料的護膚品可以在成本與價格上做出突破,搶占消費者市場。
在護膚品領域,重組纖連蛋白通常作用于修復受損或老化細胞、促進細胞生長增殖,促進細胞分泌膠原蛋白、彈力蛋白等,重組纖連蛋白減少色素沉淀,調動吞噬細胞清除黑色素和細胞碎片的功效更是近年來成為高端護膚品不可或缺的明星成分,實為敏感肌修復界的“修護天花板”。
實際上,早在2009年,植納就通過生物發酵技術,聯合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霞教授,創立了固液雙態發酵的制備工藝,并且利用雙態發酵技術成功轉化了抗衰的經典古方《瓊玉膏》,將口服瓊玉膏經雙態發酵轉化為可以外用的瓊玉方,功效性,安全性,以及配方應用均實現了創新突破。
03
ESG的詮釋
科技公司助力新型環保
在全球化與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因素已成為衡量企業長期成功的重要指標。而當部分企業對ESG的理解還停留在包裝和回收上時,植納已開始通過自身的科研技術培養珍稀植物干細胞為ESG做貢獻。
舉例來說,紅景天、雪蓮作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其提取物在補水、保濕、抗氧化方面擁有廣泛作用,因而此類原料在護膚品領域需求量極大。面對這類原料困境,植納發揮自身科研實力,通過培養植物干細胞、提取它的有效組織,來實現對紅景天、雪蓮這類瀕危野生植物的保護,從而讓珍稀野生植物提取物得以更廣泛地應用于護膚品領域。
△紅景天
除了解決資源限制的困局,植納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提取的珍稀植物原料亦有其產品優勢。此類原料不受天氣季節等環境因素影響,無病蟲害污染,且優勢品種可以保持,可以長期大量復制優勢品種,產生持續性穩定優質株供應。
翟春濤表示,“我們培育的雪蓮外泌體的黃酮不僅和天然的雪蓮圖譜完全一致,且我們(培育)的原料里雪蓮黃酮含量還要比純天然的更高。為了解決地球未來的生態問題與資源問題,植物組織培養提取技術將成為一個極重要的投入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以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提取的原料,雖然其成分和從天然植物提取的原料完全一致,但是按照現有化妝品法規,仍需申報新原料。
04
原料定制新模式促進戰略性合作共贏
隨著整個行業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加深,原料定制成為了各品牌尋求差異化的突破口。
“以后原料同質化的大單品很難出現了。”翟春濤如是說,“在過去,擁有專利對于品牌方推出的新品而言是‘錦上添花’,但是這幾年,是否擁有專利卻決定了新產品的‘命運’——如果推出的新品沒有專利,從一開始就沒法做。所以,品牌為了實現差異化,不免會把目光投向‘原料定制’的方向。”
△植納生產車間
實際上,原料定制的成本并不低。在傳統模式下,建立一個項目模型通常需要數百萬的投資。對于品牌方來說,投資成本較大;對于植納這類原料定制公司來說,也存在“能否產出有效收益”的風險。
在此背景下,翟春濤探索出了自己的一套運營模式——“眾籌定制”。“當我們鏈接到新的研究成果,新的開發模型時,我們會做一套有關的開發方案,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開展不同的研究內容。那么這套研究模型可以產出不同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都能取得相應的專利。這就相當于由若干企業和品牌方共同投資一個模型,共享成果。”
翟春濤如是說。翟春濤說:“在中國這么大的市場,一個靶點不可能被一家客戶獨有,但是原料是可以獨有的,比如一家用的是金銀花和野菊花,另外一家用的是苦參和白花蛇舌草,每家共用一個靶點,但是組方不一樣,專利不一樣。這種研發合作已經成為我們之間合作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手段。”
另一方面,由于上游產出的是定制原料,化妝品企業或者品牌方可以將一款新原料應用到十幾個配方中,每個配方都能使用該原料的專利。如此一來,植納通過“眾籌定制”的方式實現了品牌方的訴求,確保后者拿到專利落地可以生產使用、進行宣傳;對于植納來說,也可以降低成本風險,實現盈利。
像這種眾籌模式的研發計劃,植納今年的目標是完成十二個,截止8月30日,已經完成八個。
提及近幾年中國化妝品市場越來越“卷”的現狀與愈演愈烈的競爭態勢,翟春濤的態度相當樂觀,他認為,中國化妝品行業依然是利潤空間較大的“朝陽行業”。“很多新晉化妝品品牌需要找我們這類具有科研實力的公司合作,讓我們幫他建立底層邏輯與技術壁壘。這對于植納來說是一種新的機遇。”翟春濤說。他同時指出,人人賺快錢的“野蠻生長”時代已經過去,中國化妝品市場正駛入深水區,注重產品原料、質量,注重底層邏輯將成為未來數十年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