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鄒欣晨
北半球正值酷暑,而防曬產品也進入銷售旺季。得益于美妝行業從業者數十年來開展的消費者教育,從北非到北美、從歐羅巴到亞細亞,防曬意識早已深入人心。“我20年前開始做皮膚科醫生時,病人說他們知道應該涂防曬霜,但沒有涂。”紐約皮膚科醫生、醫學博士Cybele Fishman說,“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會說‘我出門必然會涂防曬霜’。”
但與此同時,諸如TikTok、INS等互聯網社交平臺上,鼓吹“反防曬”的反智言論也在風起云涌。內容創作者和一些網紅宣揚錯誤信息,說防曬霜“有毒”,會導致荷爾蒙紊亂和癌癥,引導消費者使用牛油和蜂蠟等材料“自制”防曬霜,他們還聲稱陽光具有天然的治療功能,絕不應該被遮擋。
醫學專家和皮膚科醫生對此浪潮憂心忡忡,并竭力在各大平臺發聲,呼吁消費者重視過度暴曬在紫外線下可能引起的皮膚疾病風險。而一些美妝品牌則對來勢洶洶的消費者“讓步了”——它們選擇“曲線救國”,通過宣傳自己的防曬霜具有“防藍光功效”,好說服消費者購買并涂抹防曬霜。
“這就像騙孩子吃藥。”澳大利亞防曬霜品牌Ultra Violette的聯合創始人貝克·杰弗德在《Glossy》的采訪中自嘲道,“你必須給防曬包上一層糖衣,哄騙他們‘這是糖果’,好讓孩子吃掉。”
01
網紅叫囂稱“防曬無用!”
“反智”言論風行TikTok
在下圖中,一位TikTok網紅輕蔑地把一管防曬霜扔在地上,并宣稱防曬霜會致癌。“防曬霜對身體健康根本沒用!”他在視頻中叫囂,并向自己的40萬粉絲宣傳“你們應該定期曬太陽”——這與美國皮膚科醫生長久以來的觀點相悖。
“此類反智的錯誤信息正在各大社交平臺激增。” Cybele Fishman說,“我和我的同僚們正在致力于與其做斗爭,但收效甚微。”
在另一段走紅TikTok的短視頻中,赤裸上半身的內容創作者、“健身教練”Jerome Tan丟棄了一款商業防曬霜,并告訴他的粉絲,吃純天然食品可以讓身體“自己制造防曬霜”——他并沒有為此提供任何科學證據。醫學專家表示,這種風行互聯網的錯誤言論正日益對現實世界的消費者造成傷害。
無獨有偶,另一位赤裸上身的INS網紅曬出自己在海灘上抓著沖浪板的照片,并聲稱,他拒絕一切防曬霜。“我需要擔心皮膚癌嗎”他一邊宣傳用牛油制成的“動物性純天然防曬霜”,一邊寫道。
這正是時下一些TikTok網紅和INS博主在做的事情:他們在互聯網上分享“自制”防曬霜配方,這些配方多為牛油、黃油和蜂蠟等成分混合而成,并聲稱,將這類自制油脂混合物涂抹在皮膚上即可提供有效的保護,其中一些視頻獲得了高達數百萬的觀看量。
“這些舉動本質是在進一步損害公眾健康!”來自得克薩斯州的皮膚科醫生Megan Poynot Couvillion對ABC(美國廣播公司)說,牛油本質上是經過提純的牛肉脂肪,根本不能阻擋紫外線輻射。她在接受ABC采訪時表示:“我認為它用作潤膚劑沒有問題,但絕對不能用作防曬霜。”
一些網紅的配方中含有氧化鋅,這是一種已知的防曬劑。但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與健康科學學院教授亞當·弗里德曼表示,在家自制能有效阻擋紫外線輻射的防曬霜是“不現實”的。“即使你買來了所有防曬霜的原料,但也不可能在自己家的廚房里混合出有效且安全的東西”他對ABC說。
02
“反防曬”浪潮荼毒消費者
醫學專家奔走辟謠
根據全球用戶洞察與策略咨詢公司益普索(Ipsos)今年為奧蘭多健康癌癥研究所(Orlando Health Cancer Institute)進行的一項調查,35歲以下的美國成年人中,有七分之一認為每天使用防曬霜比直接暴露在陽光下更有害,近四分之一的人認為保持水分充足即可防止曬傷。
▲截自奧蘭多健康癌癥研究所官方網站
服務于該研究所的腫瘤外科醫生Rajesh Nair警告說:“消費者相信了很多非常危險的想法,這讓他們面臨更高的皮膚癌風險。”
隨著越來越多的社交平臺網紅發表類似的“反防曬”言論,對商業防曬產品表示懷疑,另一項美國調查顯示,美國市場防曬產品的使用率已然出現下降:2022年的約有79%的美國消費者表示自己經常使用防曬霜,而到了2024年,這一數字下滑至75%。這一調查結果與其他趨勢不謀而合。
“這些趨勢表明,美國消費者正在越來越不信任權威或擁有專業背景的醫療指導,轉而越來越依賴于缺乏或根本不具備科學知識的美妝網紅——即使他們在胡說八道。” Rajesh Nair對《Glossy》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消費者越來越普遍地認為,多曬太陽、不涂防曬對皮膚有好處,皮膚科醫生正忙著糾正這種看法。”
“不存在‘曬得越黑越健康’這種說法,這是完全的偽科學。”威斯康星大學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皮膚科醫生Daniel Bennett告訴法新社。他補充說:“大量證據表明,過度的紫外線照射是導致皮膚癌的主要因素。” 美國皮膚病學會警告說,自制防曬霜缺乏有效的防曬作用容易導致使用者被曬傷,還可能有皮膚過早老化和患皮膚癌的風險。
▲截自美國皮膚病學會官方網站
醫學專家們指出,許多誤導性或虛假的反智言論來自于那些試圖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引流”賺錢的網紅。“在互聯網上,越聳人聽聞的虛假言論,往往參與度和吸睛程度越高。”網絡營銷機構Mighty Joy的創始人Eric Dahan告訴法新社,一些內容創作者正在利用“反防曬霜”熱潮來銷售自己的保健品,或為所謂的“全天然自制防曬霜”代言。“我在Instagram上看到許多博主,他們在宣傳一系列護膚品的同時,建議消費者‘告別陽光恐懼癥’。哄騙消費者在毫無保護的情況下‘多出去曬曬太陽’。” Dahan說。
03
美妝品牌“另辟蹊徑”
“反防曬霜運動在網上瘋傳,不管你怎么抗拒,這都是一個熱門話題,且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消費者贊成這種反智的說法。” 澳大利亞防曬霜品牌Ultra Violette的聯合創始人貝克·杰弗德說,“而對于消費者,你最好是像伺候你家尊貴的貓咪一樣——只能‘順著毛摸’,不能橫眉怒目地斥責。”
正如杰弗德所言,面對時下這股“反防曬”風潮,相當一部分美妝品牌選擇了“曲線救國”,轉而宣傳自家防曬產品的“防藍光功效”。
“在這個數字化社會下,我們在屏幕前花的時間比在陽光下花的時間還多,”獨立美妝品牌Tomorrow-Today Beauty的創始人Indianna Roehrich說。“藍光被定義為波長為400-500納米的可見光光譜。與UVA和UVB一樣,藍光也是從太陽光中發出的,雖然它對我們皮膚的影響不同——但防藍光功效完全可以被整合入防曬產品的功能類,這一宣傳方式也更容易為消費者所接受。”
本月,Tomorrow-Today Beauty推出了售價81美元的防曬潤膚精華霜,聲稱其能保護皮膚不受藍光的傷害。而護膚品牌Ware也推出了售價65美元的Screen防曬霜,該產品聲稱含有阻擋藍光和污染物的成分。
預計到2028年,蓬勃發展的全球防曬市場市值將達到147億美元。各大品牌都希望在這一過飽和的賽道脫穎而出——而大多數消費者不管暴露在日光下的時間是否充足,他們總是每天都會盯著手機或電腦屏幕,暴露在屏幕發出的藍光下。
但是,就像推出任何新潮產品總會迎來質疑,以防藍光為新賣點的防曬霜也面臨著新的詰問:人體皮膚需要真的需要“防藍光”保護嗎?
“有證據表明,手機和電腦發出的藍光不足以影響皮膚。”化妝品零售商Credo的科學與政策主管克里斯蒂娜·羅斯說:“即使你長時間盯著屏幕,也遠遠不夠。”
但亦有專家學者提出支持。“(藍光)有兩個問題。一是色素沉著,二是加速衰老,即造成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分解,”美容皮膚病學主任、蒙蒂菲爾-愛因斯坦醫學院皮膚病學助理教授克塞尼亞·科貝茨博士說。她引用2020年發表在《美國皮膚病學會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說,那些本來就有色素沉著傾向的人特別容易受到藍光的影響,比如膚色較深或有痤瘡的人。皮膚科醫生、同名護膚品牌 Dr. Loretta的創始人Loretta Ciraldo博士也表示,她在佛羅里達州的病人中看到的問題表明,屏幕會影響我們的皮膚。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防藍光和防曬的功效可以出現交叉,但市面上在售的絕大部分防曬霜并不需要提供對可見光的保護。Ciraldo博士和科貝茨博士都推薦含有氧化鐵的產品來抵御藍光。氧化鐵通常存在于著色防曬霜中,但它不被認為是有效防曬成分。而氧化鋅是一種物理的防曬阻隔劑,也可以防止藍光。不過,雖然防曬霜受到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嚴格監管,但有關藍光防護的信息卻鮮有規范。
“對于藍光防護,市場還有很遠的路要走,”Ciraldo博士說。“我的觀點始終不變:消費者需要防藍光保護,更需要防紫外線保護——即使是防曬霜品牌通過‘哄騙’達成的。其次,當一個品牌聲稱它有藍光保護時,政府相關部門必須進行市場監督:確保他們能做到這一點,并驗證產品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