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曉燕
6月30日,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百貨正式結束營業。今年3月,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百貨有限公司發布終止經營通知稱,由于租約到期,將于2024年6月30日終止營業。
“實際上,去年(梅龍鎮伊勢丹)的業績就不太行了。”瑞士瑞斯美品牌顧問、香港國際商業發展委員會顧問鄒斌表示。據日媒報道,2023年3-11月,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的運營公司虧損3.7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696.28萬元)。
01
頻繁閉店
伊勢丹時代逐漸落幕公開資料顯示,伊勢丹最早是一間在1886年創立的和服店,而后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改為百貨形式,并于1930年成立了伊勢丹株式會社,此后不斷在日本擴張。2008年4月,伊勢丹與日本百貨公司三越合并,成立三越伊勢丹控股公司。作為日本首屈一指的零售集團,伊勢丹主要以百貨業為業務中心,并不斷拓展海外市場,在全世界各地開設百貨店。
1993年,上海華亭伊勢丹開業,伊勢丹正式進軍中國市場,成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品牌之一。1997年,伊勢丹在上海開設第二家百貨——梅龍鎮伊勢丹,彼時梅龍鎮伊勢丹與恒隆廣場、中信泰富廣場一起,構成了南京西路最早的高端消費圈。
2006年,伊勢丹發布《伊勢丹集團新十年發展規劃》,計劃未來20年在日本之外投資開設20家新店,在中國市場,伊勢丹開始“走出”一線城市,逐漸將目光放到成都、沈陽、濟南等城市。
但現實并未按伊勢丹預期發展。2007年,濟南伊勢丹停業;2008年,華亭伊勢丹以租約到期為由宣布閉店;2013年,沈陽伊勢丹百貨也停止運營。2022年,成都兩家伊勢丹均宣布停業。今年,天津濱海伊勢丹、天津南京路伊勢丹先后分別于三月、四月終止經營。隨著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的謝幕,目前伊勢丹在中國內地僅余天津仁恒伊勢丹。而據行業人士向化妝品報透露,天津仁恒伊勢丹可能也將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停業。隨著其在中國市場不斷閉店,屬于伊勢丹的時代也逐漸落幕。
“伊勢丹是代表20年前的中國的高端百貨,但在20年的發展過程當中,它并沒有很多次的蛻變,”杭州美易添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錢琦向化妝品報表示,“所以這可能也是日系百貨固然存在的問題。所以從現在的角度上來講,我認為它的落幕正說明了這個時代的進步。”
誠然,以梅龍鎮伊勢丹為例,近年來,“梅泰恒金三角”中的恒隆廣場、中信泰富都經歷了品牌、環境等方面的大規模的調整升級。同時,恒隆廣場成為了南京西路上最吸金的商業辦公綜合體,連續兩年稅收超百億元,今年恒隆廣場還將迎來改擴建工程,進一步促進增長。與之相反的是,開業最早的梅龍鎮伊勢丹反而變化最少,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品牌設置、產品陳設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減弱,商場人流也自然隨之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絲芙蘭、屈臣氏、莎莎等美妝集合店紛紛進駐購物中心,伊勢丹百貨也將旗下美妝集合店ISETAN BEAUTY引入中國市場,以謀求轉型。2016年1月,ISETAN BEAUTY進駐上海靜安大悅城,產品覆蓋護膚、彩妝、美容儀器、美瞳美甲、香氛多個品類。同時,店內除了小眾日系品牌外,還引入了倩碧、雅詩蘭黛、植村秀等多個國際美妝品牌。但在眾多美妝集合店中,ISETAN BEAUTY并未打出自身的獨特優勢,2019年9月,ISETAN BEAUTY停止營業。
此外,去年年底,伊勢丹天貓海外旗艦店也宣布正式關停。據悉,2016年11月,三越伊勢丹與天貓國際達成獨家戰略合作,成為售價入駐天貓國際的日本百貨公司。其店鋪產品多為美妝個護,以包括三越伊勢丹、UKA、SHIRO、松山油脂等日系小眾品牌為主,覆蓋護膚、身體護理、香水香氛等多個品類。
02
百貨業態走向何方?
實際上,伊勢丹的困境是日系百貨乃至整個百貨業態的縮影。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2年至少有35家百貨門店關閉;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2023年全國范圍內有21家百貨商場停業閉店,其中包括太平洋百貨、永旺、百盛、大洋百貨、新世界百貨等曾火爆一時的知名百貨。在鄒斌看來,受經濟大環境影響,房租、人工、供貨商等方面的壓力加劇,未來或許仍有一波“倒閉潮”。
“中國零售渠道市場的‘獨特性’發展模式,對于傳統零售業態‘不太友好’,導致即便是國際零售品牌,都無法在中國大陸零售市場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資源,這種情況,有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資深美妝評論人、億優美數字供應鏈平臺創始人白云虎強調。
但總體上,隨著各百貨采取加大調改力度、加速數字化轉型等措施推動增長,百貨零售企業對2024年持謹慎樂觀態度。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和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的聯合調查顯示,有66.3%的樣本企業預計2024年銷售額將實現增長,較上年85.7%的調查結果明顯下降。在預期銷售額增長的企業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企業認為增長率將會高于5%。有約三成的樣本企業認為銷售額將與2023年持平,只有3.8%的企業預計銷售額會下滑。
“百貨必然是中國市場持續發展的業態,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百貨渠道也在不斷迭代,”錢琦表示,“就中國市場而言,未來百貨發展有三個方向,精品化的百貨、買手制的百貨、奢侈品型的百貨。”
同時,白云虎指出,中國總體的商業環境,正在轉向“數字經濟”主導的模式階段;一家百貨零售,甚至是整個百貨渠道,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應對模式”,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甚至會更加“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