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溫州市公安局甌海分局公布了一起化妝品造假大案。
事件起因是,市民陳先生在某網絡直播間中以34.9元的價格購買了一套價值近千元的化妝品(疑似SK-Ⅱ品牌),收到產品后,其妻子發現該產品的售價遠低于市場價格,且外包裝無防偽標識,于是認為此商品為假冒偽劣產品。
△源于央視新聞
本以為搶到了福利,沒想到卻買到了假貨,陳先生立刻向警方報案。
01
牛棚里的“加工廠”
重金屬超標數千倍
溫州警方接到報案后,立即聯系了化妝品品牌方,經品牌方鑒定之后,確認該產品為假冒產品。
警方立刻圍繞該直播間展開偵查,發現該直播間所售賣的所有“化妝品”全部為假冒偽劣產品。隨后,警方在湖北、廣東等地摧毀了3個直播售假窩點,并抓獲網店店主張某某等5人。
隨著案件的推進,溫州警方查獲了代發貨倉庫及制假工廠,抓獲了以何某某為首的犯罪嫌疑人29人,查扣假冒化妝品4萬余件,重達5噸,涉案金額達數千萬元。
△源于央視新聞
警方深入調查發現,該工廠由一個廢舊牛棚搭建而成,現場環境惡劣,臭氣熏天,蠅蟲飛舞,生產人員均沒有健康證明,且生產過程中,均未采取任何衛生防護措施。
△源于央視新聞
此外,溫州警方還在現場查獲了多個白色塑料桶,桶內裝的是該團伙假冒某大牌化妝品的面膜原料,警方對現場查扣的面膜進行鑒定后,發現該面膜內重金屬含量超標數千倍。
△源于央視新聞
經過審訊,犯罪嫌疑人供述自2022年以來,何某某等人在廣西桂林某村落租賃了一處廢舊牛棚,并將該牛棚改建成工廠,非法生產假冒各種知名化妝品,隨后將其售賣于張某某網店。
兩方達成協議,在直播間以“優惠”“福利”等噱頭低價售賣假冒偽劣化妝品。調查發現,僅在落網前的半年時間,該售假直播間營業額高達460余萬元。目前,該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中。
02
重金屬含量超標現象“多發”
在此次案件中,除了制假售假外,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即假冒化妝品重金屬含量超標數千倍。事實上,這一現象在行業中存在已久。
2022年9月,江蘇省的楊女士在當地一家化妝品店購買了一套價值2400元的護膚品,據店員介紹,該產品具有美白祛斑的功效。使用一段時間后,楊女士的皮膚卻紅腫潰爛。后經檢測,該產品的汞含量超標10000多倍。據悉,上述的問題產品均來自微商售賣的化妝品。
而根據《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的相關規定,部分重金屬可允許在一定范圍內有所添加,例如,作為含有機汞防腐劑的眼部化妝品的汞的限制值僅為1mg/kg。
此外,2022年12月,廣東省藥監局一連發布了11批次化妝品監督抽驗不合格名單,名單內共有7家涉事企業和11種違法產品,且所通報的不合格項目皆為“非法添加禁用物質——汞”。其中,甚至出現了有三種違法產品均來自于同一家不法企業的情況。而上述涉事企業和問題產品都已被立案調查及下架處理。
03
重金屬的“不可避免”和“非法添加”
據了解,汞、鉛、鎘、砷等重金屬均屬于我國化妝品法規中禁用的物質,含有機汞防腐劑的眼部化妝品除外。但在常規的化妝品抽檢中,重金屬又時常會被檢出,化妝品報梳理發現,在化妝品中檢測到重金屬,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不可避免”和“非法添加”。
事實上,一些化妝品原料中有時可能會不可避免本身帶有微量重金屬元素。
廣東一日化企業研發工程師告訴化妝品報,很多化妝品原料都來源于自然界,比如礦物、植物等。此外,一些原料和產品在加工、生產和存儲過程中,易從金屬設備、容器以及管道等攜帶微量重金屬元素。該工程師還指出:“一般來說,正規生產的化妝品中含有的微量重金屬元素,基本上都是源于以上幾種方式。”
“我們在評價一個化妝品的安全性時,通常會使用風險高低來進行描述。”荃智美膚生物科技研究院研發總監張太軍告訴化妝品報,“依據我國《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針對禁用物質作為雜質帶入的說明:若技術上無法避免禁用物質作為雜質帶入,則需遵守法規中限量規定的相關限值。”
換言之,對于有規定限值的重金屬,如果檢出結果低于相應限值,則可以認為該化妝品不會產生健康危害。例如,汞含量不能超過1mg/kg,鉛含量不能超過10mg/kg,砷含量不能超過2mg/kg等。
而除了以上情況之外,“非法添加”則是重金屬在化妝品中出現的另一原因。“某些重金屬的非法添加會給產品帶來相對的‘所謂的效果’,但隨之而來的也可能會是對身體的極大危害。”江蘇省江陰市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工作人員說到,“不良商家為了達到所謂的‘高效果’,會在產品中刻意大量地添加部分重金屬,這些都是非法的。”
“對于產品生產過程中無法避免而出現的重金屬微量元素,只要符合國家法規的相關規定,其實不必太過擔心其中的重金屬會威脅到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而若是有意為之的“非法添加”,則需根據所涉金額、所造成的社會危害等結果,對涉事企業或個人進行處罰,嚴重的或可構成刑事案件。”湖北乾行律師事務所張華律師解釋。
04
違法添加多為“汞”
常見于美白祛斑類化妝品
據不完全統計,在重金屬超標的妝品抽檢通告、質量安全等公告中,汞含量超標一直在化妝品檢查中作為“頭號”問題出現在美白祛斑類產品中。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添加汞的化妝品可以在短期達到美白的效果。“因為汞離子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短時間內就可以起到色素減退,從而達到短期的美白效果。”湖北省某三甲醫院皮膚科醫生高紅(化名)指出,“但如果長期使用汞嚴重超標的化妝品,不僅達不到美白的效果,反而會損害皮膚的新陳代謝和屏障功能。”
浙江省藥監局的執法人員表示,很多不法商家正是瞄準了消費者求美心切的心理,便在美白祛斑類產品中大肆添加汞等重金屬物質,好讓消費者相信“產品效果看得見”;其次,該類產品一般沒有經過國家相關部門的正規檢查,其背后的制作成本及檢測成本等大大得到縮減,再加上美白祛斑類等高功效產品又常常被不法商家冠以“高價值”的理念,因此灰色產業鏈背后的高利潤,也是讓不法分子鋌而走險的理由。
重金屬超標的背后是行業的至暗面,造成該局面的主因還是“高效果”與“高回報”的誘惑及驅使。相關涉事產品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更擾亂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盡管相關職能部門多次針對市場流通產品進行檢查和整治,但違禁添加的情況仍時有發生。
不過,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發布對假冒化妝品、違禁化妝品的抽檢通告,進一步依法加強行業監管。對廣大企業而言,唯有恪守法律法規,共促化妝品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才是行業與企業永恒的發展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