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的虛假好評率,一直如一個待戳破的膿瘡。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種購物體驗:在電商平臺上購買一樣化妝品,你厭倦了鋪天蓋地的好評,想找到一個真實使用者的負面評價來作為你的購買參考,評價內容應該是真實的,中肯的,是對這款商品使用感受和效果的不足之處的介紹。
然而,在商品的評價列表里鋪天蓋地的好評中,想找到一個真實的、有質量的差評,如大海撈針。無論什么品牌的商品,似乎沒有98%甚至99%以上的好評率,都不好意思出來“混”了。
在電商領域,平臺、商家和消費者,似乎都習慣了評論區的這種“PS”行為。平臺為了更好的KPI,選擇幫助商家隱藏差評,如天貓,已經找不到單獨選項來顯示差評;商家則為了銷售和轉化,以好評返現、差評“維護”等方式保證高好評率;消費者,則不得不在動輒99%好評率的評論區迷失,缺乏客觀真實的評價信息來幫助自己做購物判斷。
這些好評,正在變得毫無意義。
針對好評返現等欺騙式的商品評價,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于本月中旬實施了一項指導方針,該方針要求,任何電商網站的消費者都必須在對商品的評價中詳細說明:他們是否因為這條好評收獲了商家的“獎勵”——無論該獎勵是返現、折扣劵抑或是免費贈送的商品小樣。
而在國內,早在2021年8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發布了《禁止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定(公開征求意見稿)》,規定經營者不得以返現、紅包、卡券等方式,誘導用戶作出指定評價、點贊、轉發、定向投票等互動行為。
顯然,相關市場監管部門認為電商的虛假好評現象,是嚴重影響市場公平競爭的行為。
不過區區一個“好評返現”,為何能夠引起監管部門如此重視?
從消費者權益的角度看,“好評返現”似乎是一種積極的促銷方式,可以鼓勵消費者對商品提供真實、有價值的評價。然而好評返現等虛假好評的本質,在于操縱了消費者的評價行為,迫使他們提供過于正面的評論以換取一定的經濟回報。這可能導致消費者在面對商品質量問題時,因為返現的利益受到影響而選擇保持沉默,甚至說違心的話。而如果好評率不再反映真實的消費體驗,那么消費者購物體驗的透明度和可靠性都將受到威脅。
電商好評率的虛高,平臺和商家難辭其咎。一直以來,兩者都在努力維持虛假的、經過了高度“PS”了的商品評論區。
然而,正如柏拉圖的名言:“如果尖銳的批評完全消失,溫和的批評將會變得刺耳。如果溫和的批評也不被允許,沉默將被認為居心叵測。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許,贊揚不夠賣力將是一種罪行。如果只允許一種聲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個聲音基本上就是謊言。”
如果我們的商品評論區只剩下好評,那么好評又有什么意義?
電商,太需要差評了。
對于平臺來說,珍視“差評”有助于平臺及時發現商品的問題和不足之處,提醒消費者潛在的風險。如果僅僅關注積極評價,可能導致平臺上出現虛假的信息,誤導消費者做出錯誤的購買決策。通過允許消費者暢所欲言,平臺可以更準確地反映商品的真實情況,從而建立起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
對于消費者來說,差評可以準確指導購物決策。消費者在購物時常常依賴其他消費者的評價來做決策。然而,一個商品的真實評價應該包括正面和負面兩方面,完全排除“差評”可能會導致信息的不對稱,使得消費者在購物時無法獲取全面的信息。“差評”能夠幫助消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商品的優點和缺陷,從而做出更為明智的決策。
對于品牌和商家來說,差評更是至關重要。
每一個“差評”都可能指出商品的潛在問題,無論是在質量、包裝還是售后服務方面。商家應該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這些評價,不僅要耐心解決消費者的問題,還應該從中尋找問題的根源,加以改進。通過積極面對“差評”,商家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反饋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購物體驗,最終贏得更多的信任和忠誠客戶。
如果您覺得以上這些是司空見慣的套話,那么以下幾個關于差評的洞察,可能更能改變您對差評的態度。
一,將差評展示出來,這體現了品牌的商業道德:我不想誤導我的客戶,將差評顯示出來,說明我致力于品牌透明。
二,顧客想看到差評。據HubSpot研究,購物者尋找差評的次數是好評的五倍。為什么?他們希望做出獲得信息后的決定,閱讀差評有助于他們了解更多關于產品信息、運輸政策和整體購物體驗,而不是從產品頁面找到的公關信息。
三,負面評價會提高好評的效果:如果產品大部分都是好評,但也夾雜有一點差評,那么他們可能會更信任正面的評價。哈佛商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大多數消費者在看到好的和壞的評價混合時更信任這個品牌。如果反饋完全是正面的,則95%的人認為評論是虛假的或由公司篩選了的。
總而言之,正如同“丑”賦予了“美”的意義,因為有了差評存在,好評,以及整個商品評價區有了意義。一個容忍消費者差評、接受消費者差評的電商環境,才是一個良性、健康的電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