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據《Cosmetics Business》《Insider》多家外媒報道,“美妝盒子”鼻祖Birchbox,被母公司FemTec Health出售給了Retention Brands。
Birchbox是個美妝盒子訂閱網站,用戶每月向網站支付10美元即可成為會員。每個月,Birchbox會向用戶郵寄一個根據他們膚質定制的小樣盒子,里面的產品覆蓋超過800個品牌,包括一些高端品牌如科顏氏,也包括一些缺乏推廣渠道的小眾品牌。用戶試用小樣后,可以直接在網站上下單購買正品。
開盲盒的驚喜和盒子本身的物超所值,使得Birchbox一度被各方看好。
然而,Birchbox在歷經短暫輝煌后,走到了破產的邊緣。而這次FemTec Health將Birchbox出售的行為,距離2021年它收購Birchbox,僅僅過了不足兩年。
01
母公司急于脫手
2021年10月,核心業務為醫療保健的FemTec Health以4500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Birchbox,曾計劃將“美妝小樣盒子”的經營范圍進行拓展,出售一些健康保健小樣。但計劃并未執行。
今年年初,FemTec Health向一家全國性金融咨詢公司尋求建議,探索出售非核心業務及表現不佳資產的可能性。于是,在公司后續的公開投標過程中,Birchbox資產由Retention Brands通過債權人利益轉讓購買。
FemTech Health在聲明中說:“目前企業正在圍繞醫療保健業務進行戰略收緊,并聘請了金融咨詢公司……以為公司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3月份,FemTech Health曾發布過一篇致債權人的信,該公司說,為了Birchbox和整個美國和歐洲FemTech Health母公司的利益,可能會為Birchbox申請破產保護。作為抵債,公司可以給予Birchbox的債權人FemTec的股票。
此外,Birchbox還欠著供應商錢。消費者則稱,自己有幾個月沒有收到盒子了。Reddit上,一個從2014年就持續訂閱Birchbox的忠實用戶,也發起了求助:在去年7月底網站更新后,她個人賬戶的訂閱就消失了,多年的積分被清零。
其實業界從去年開始就屢屢有傳聞:Birchbox要考慮破產,這對一個靠消費者訂閱維生的品牌來說,是毀滅性的聲譽打擊,品牌會員快速流失。今年母公司的公開信和出售,進一步坐實了——這家曾經風頭無兩的美妝小樣盒子公司,快走不下去了。
02
好點子的光輝歲月
2009年,Katia Beauchamp和Hayley Barna還是哈佛商學院的學生時,就萌生了搞一個“美妝小樣盒子”這樣的商業模式。很快,兩位年輕的女孩以“改變消費者在線購物的方式”為目標,獲得140萬美元的種子資金。品牌一經推出便大獲成功,僅一年的時間,便擁有了250萬活躍用戶。隨后,其商業模式的模仿者更是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總的來說,Birchbox的商業模式受到了品牌和消費者的共同歡迎。
品牌一直在尋求更有效的化妝品小樣派送方案,各類美妝盒子的用戶喜歡嘗鮮,重度癡迷化妝品,是比專柜發放和隨正品贈送外更垂直的“小樣試用”人群。而且“美妝盒子”品牌會事先收集用戶的皮膚信息與個人喜好,品牌的小樣投放也能更精準。
此外,一些缺少營銷資金和銷售渠道的初創品牌、設計師品牌等,也愿意和“美妝盒子”們合作來推廣它們的產品,提高品牌曝光度。
對消費者而言,“美妝盒子”里的東西,總是能做到物超所值。因為品牌一般是以經銷商的價格向美妝盒子品牌出售小樣,目的不是盈利,更類似于引流。化妝品商家希望通過美妝盒子這一形式,將產品推廣給更多人種草。更何況,網紅也很喜歡開箱類似盲盒的美妝盒子,以賺取好奇人群的眼光。
2011年,Birchbox的每月盒子訂閱用戶已達到了45000名,品牌從Accel Partners 和 First Round Capital 等公司籌集了 1050 萬美元的 A 輪資金。
2014年,Birchbox在紐約開設實體店,面積4500 平方英尺。線下消費者可以到店自己選購5種小樣,價格統統15美元。店里還配備有觸摸屏,可以瀏覽產品評論。這一年,Birchbox的用戶達到80萬名。
公司高層信心滿滿,打算進軍中國市場。然而,接下來的劇情直轉直下。
2016年,Birchbox的聯合創始人兼聯合CEO Hayley Barna離開公司。同年,Birchbox開始縮減增長計劃,暫停開設新店的步伐。2019年,Birchbox首次提高了訂閱價格。2020年,Birchbox裁員七成。2021年10月,公司被致力于“改變女性的整體醫療保健體驗”的初創公司FemTec收購。
作為美妝盒子模式的開創者,Birchbox的估值一度接近5億美元,而在2021年,它被迫出售給FemTec Health時,價格只有4500萬美元。
03
“美妝盒子”的天生隱憂
Birchbox的成功模式有目共睹,其模仿者也為數不少。2016年,《華爾街日報》發文稱,當時市面上至少存在300家模式與Birchbox類似的公司,而Ipsy更是后發制人,吸取了Birchbox的經驗,在訂閱數上超過了Birchbox。到了2019年前后,僅美國就有3500多家大大小小的“訂閱盲盒”商家,消費者可以訂閱服裝、化妝品、寵物糧、零食等各種各樣的商品。不過,服裝和化妝品的訂閱量占據了總訂閱量的55%。
當時,中國也涌現出了很多“美妝盲盒”品牌,如心動鯉盒、粉試盒子、pinbox等。不過,與國外的網站訂閱不同,中國消費者更偏好直接到淘寶等電商平臺購買。
可以說,作為提供商業點子的前浪,Birchbox被拍在沙灘上也是情理之中。它的美妝盒子每月僅10美元,雖然團隊能夠找到愿意與Birchbox合作,以推廣化妝品產品的公司,但是難以降低的分銷成本、居高不下的營銷投入,使得公司壓力很大,團隊也一直沒有找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Birchbox寄希望于會員收到小樣盒子后,如果覺得喜歡,就在Birchbox上購買正裝——但這一想法執行起來并不理想。似乎沒有太多人愿意在一家賣盲盒的網站上購買化妝品正品。
在國內,“美妝盲盒”品牌還面臨一些不一樣的問題。國內化妝品領域假貨泛濫,消費者買到價格過低的大牌,很難辨認真假。至于小眾品牌,則容易被認為是山寨貨而非個性與超值。這也是為什么最初幾年,買美妝盲盒的消費者總是在網上抱怨,覺得自己又“上當”了。
也有那種價格比較高,并事先指定必中款的美妝盲盒,但是中國沒有相應的訂閱文化,消費者圖新鮮買過一次后,很難復購。而且化妝品領域不像泡泡瑪特們,消費者對產品的實用性要求非常高,如果買到完全不適合自己的產品,那種沮喪和后悔,比買個手辦盲盒抽到同款,恐要來得深刻。
資料顯示,收購Birchbox這個燙手山芋的公司Retention Brands,擅長的正是訂閱零售。但收購價格和交易細節目前暫未披露,我們唯一能夠猜想到的是,這個價格,估計比當初賣給母公司FemTec Health的4500萬美元還要低,低很多。
本文資料來源:《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