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國內上市美妝公司2022年業績接連出爐,“多品牌戰略”被寫在幾乎每家公司的財報之中。
面對細分化的市場需求,“多品牌戰略”被認為是美妝公司避免品牌單一化風險、擴大市場份額的必經之路,通常基于差異化的目標人群、技術路線,通過并購或內部孵化實現。
當前,歐萊雅集團、雅詩蘭黛集團常作為“多品牌戰略”的成功案例被廣泛參照。
事實上,在收購蘭蔻之前,歐萊雅用了數十年集中精力發展主品牌巴黎歐萊雅;橫向擴張前,雅詩蘭黛集團在很長時間里只有雅詩蘭黛一個品牌。從發展軌跡來看,這兩家公司多品牌矩陣的構建都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就創立時長多在10年至20年的本土美妝公司而言,“搭建多品牌矩陣”是突破增長天花板的機會,但它同樣存在隱憂。
01
市場定位不清晰
子品牌左右互搏
美妝公司打造品牌矩陣的核心在于:通過差異化定位的品牌,滿足差異化的市場需求,進而擴大體量,并形成協同效應。然而,一旦子品牌間的差異化區隔做得不明顯,就易演變成左右手互博的尷尬局面,讓1+1<2。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本土美妝公司對多品牌矩陣的搭建缺少整體規劃,大多是照搬原有品牌成功經驗打造新品牌。部分公司甚至由一個團隊負責多個品牌,使得旗下子品牌的價格帶、技術支撐及設計語言的同質化,甚至造成了品牌之間的“兄弟相殘”。內耗之下,多品牌的最終效果還不如專注一個品牌。
02
不考慮自身優勢
為了多品牌而多品牌
當下,龐大中國美妝市場蘊藏著諸多細分化機會。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皮膚類型對化妝品的需求各異,這為美妝公司四面出擊、培育多品牌提供了可能性。
然而,若美妝公司只向外看市場需求,而不向內看自身擅長領域是否匹配市場需求,便會造成“為多品牌而多品牌”的攤大餅式發展。
在功效為王的年代,美妝公司技術壁壘的建立需要開發周期和大量的資源投入,但一家公司很難在多個領域建立起技術優勢。
當一家在抗衰領域精耕多年的公司,不考慮自身優勢便急忙入局敏感肌賽道時,不但需要為新品牌進入市場付出巨大的人力、資金和時間,還要為此承擔競爭失敗的風險。可以說,并非基于自身優勢的多品牌戰略很難為企業錦上添花,反而會成為企業的負擔。
03
忽略成本壓力
貪多嚼不爛
對于一家公司而言,業務聚焦與擴展始終在一種動態平衡之中。品牌單一化存在市場風險高的問題,而品牌數量過載同樣可能造成成本壓力,阻礙企業的階段性發展。
2021年以來,為集中精力發展高端品牌,資生堂出售了多個彩妝和個護品牌。寶潔、聯合利華同樣通過關停、出售旗下品牌不斷“瘦身”。放眼國內,去年增速較快的珀萊雅和貝泰妮的主要營收依舊來自核心品牌——珀萊雅、薇諾娜,占比均超80%。
美妝品類最核心的競爭力來自于品牌,而品牌是一個建設、推廣、維護的長期系統工程,在從流量紅利轉向品質紅利的過程中,中國美妝市場不缺品牌,缺少的是經典品牌和科研體系構建。
創元集團的YES!IC、雅詩蘭黛的Becca、寶潔的OPTE……無數的案例和實踐證明,多品牌矩陣的打造要量力而行。對本土美妝公司來說,現階段,利用大單品,先精耕好1-2個品牌或許更具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