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江蘇南京,德基廣場愛馬仕開業現場有道士“做法事”,貢桌前有一名穿黑色西裝的男子跪下祈禱。視頻爆出后在網上引發巨大爭議。
1月9日,商場工作人員回應稱,不是“做法”,是正常的操作流程,中華民族的傳統,店鋪開業都會做活動,有的店鋪擺放花籃,有的店鋪可能就用這種做法,活動不會影響顧客。
2022年8月,迪奧上海前灘太古里店開業時,也曾燒香請神拜佛。好在,迪奧選擇是在店內,引發的爭議小了很多。
愛馬仕所在商場的工作人員回復,很官方,也很值得玩味,幾乎針對回復了所有批評爭議點。
“不是‘做法’,是正常的操作流程”,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他們請了“專業團隊”(從視頻中判斷,所指應是道教的專業道士),走的是正經的道教做法事的流程,不是一般的封建迷信神婆神漢“做法”。
“中華民族的傳統”,則試圖表明請道士祈福是華夏自古以來的文化,遵循傳統文化,總不能有錯吧?
第三句,是“店鋪開業都會做活動,有的店鋪擺放花籃,有的店鋪可能就用這種做法”,言外之意,這種活動不過是店鋪開業討個好彩頭,跟放花籃、舞龍舞獅、貼對聯沒什么區別,有何不可?
第四句,“活動不會影響顧客”,意即“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不影響他人,怎么選擇怎么做是我們的自由。”
一般人,可能就被這些回應唬過去了,但咱不會。
首先,請道士做法、求神拜佛信鬼神,就是迷信活動。2019年7月22日,中國紀檢監察報曾以大半個版面的篇幅刊發題為《黨員干部豈能迷信“風水”“大師”》的觀察文章。文章列舉了多起落馬官員曾安排道士做法、搞迷信活動的案例,明確定性請道士做法是封建迷信活動。
其次,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是好的,都要遵循和發揚。傳統文化,包括道教文化有好的也有壞的,有精華也有糟粕。道教中,也有修身養性、道法自然這些提倡尊重自然規律的優秀的文化。在我們的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發揚這樣的傳統文化,才是值得鼓勵和提倡的。
第三,店鋪開業請道士做法,不是民俗。與擺花籃、請鑼鼓隊、舞龍舞獅相比,請道士做法求神拜佛雖然都有祈求盈利,求個“好彩頭”的意味,但兩者仍然有著根本的不同。開業期間鑼鼓喧天,舞龍舞獅,這些活動更多是一種民俗,它是人們創造和世代相傳的生活文化,是約定俗成的風尚、禮儀、習慣和禁忌的總和,就和春節放鞭炮、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餅等,都屬于民俗范疇。而請道士做法,有著明確的目的性,相信占卜、風水、命相,進行測字、扶乩、請神、驅鬼、看風水等活動,這是典型的迷信活動。
第四,“活動不會影響顧客”,顯然是商家的自以為是。作為全球頂級的奢侈品品牌,愛馬仕的話題度和影響力毋庸置疑。以此次事件在網上掀起的巨大輿論風波,顯然已經超出了商家認為的“不會影響顧客”的范疇,影響到了許多人的認知。
大張旗鼓來批判愛馬仕的請道士做法、求神拜佛,正是因為愛馬仕不是個人,而是一家公司,一個具備全球巨大關注度和廣泛影響力的全球頂級奢侈品和時尚品牌。這樣具備廣泛影響力的公司和品牌,在非寺廟的公開、公眾場合大張旗鼓請道士做法、求神拜佛,不僅有礙觀感,還可能引發模仿,讓虛無縹緲的鬼神論凌駕于科學和唯物主義世界觀之上,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事實上,網上不少將此事當成好事的段子言論,表明相關的負面影響已經產生。比如許多網友對愛馬仕表示了支持,認為這是“入鄉隨俗”“接地氣”,更有甚者將該事件解讀為“文化自信”。
客觀來講,愛馬仕公開請道士做法、求神拜佛,比中國本土的公司和企業這么做,影響更壞。因為它更容易滋長那些虛假、虛弱的所謂的文化自信:你看,愛馬仕沒有請牧師,說明“外來的和尚也要念我們中國本地的經”。
我們完全理解近年來中國快速崛起,民眾由此而誕生的文化自信,但支持、稱道愛馬仕公開搞的這種迷信活動,不是文化自信,更多是某些人盲目的、非理性的、虛弱的文化自戀。
把目光從迷信活動上挪開吧,中華民族有那么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值得發揚,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座真正的寶庫,值得所有的中國企業,包括肩負引領人們對美的認知的時尚企業和美妝企業珍視、借鑒和發揚。
君不見,中華民族認識和理解時節的傳統節令文化二十四節氣,已經被許多優秀的美妝品牌借用和發揚,如谷雨、節氣盒子等。甚至前不久,這一中國節令文化被歐萊雅集團在韓國合資的品牌“偷”走,并刻意模糊歸屬。對于有志于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的企業來說,難道沒有一種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