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李碩
今年,花西子、PMPM、珀萊雅、水羊、環亞等品牌和公司相繼筑巢引鳳,官宣首席科學家。
新上任首席科學家的陣容豪華,有李慧良、李金華這樣擁有超30年化妝品研發經驗的業界權威,也有魏曉嵐、潘志等出身國際化妝品巨頭的研發帶頭人。
在首席科學家上任官宣文中,每家公司呈現的期待各異:有出于補充國際視野的考量,有完善基礎研究的謀劃,也有為品牌添一份科研背書的實事求是。
化妝品研發體系搭建需要錢、決心和時間。盡管靠一己之力很難扭轉固有局面,但從化妝品公司對高端研發人才的求賢若渴中不難發現:化妝品行業對科研創新的重視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大化妝品公司的競爭也正轉入“技術比拼”的關鍵時刻。
化妝品公司對研發的“空前的重視”在近期財報中亦有直觀表現。
今年前三季度,貝泰妮研發費用1.26億元,增長高達84%,絕對值增加了超5700萬元;珀萊雅研發費用同比增長82%,絕對值增加了絕對值增加近4300萬元;華熙生物研發費用同比增長44%了,絕對值增加了8500萬元。
綜合看來,各大化妝品公司今年大幅提高研發經費的默契行為,有三個現實背景。
一是流量紅利見頂,研發紅利顯現。市場轉入存量競爭,一味營銷投放已無法換來持續增長,化妝品公司轉向修煉內功,控制營銷費用,增加研發經費,以求實現長效增長。
二是功效時代,品牌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功效化妝品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規避“堆成分、卷濃度”低緯競爭的最佳路徑就是讓獨家原料、自主成分成為品牌核心資產,這些均需要化妝品公司通過加碼研發獲取。例如,上海家化對青蒿提取物的研究和應用、薇諾娜對青刺果的研究和應用等。
三是專家型消費者對化妝品公司內部運作方式認知愈發深刻。部分消費者甚至會通過分析一家公司研發費用占比做出購買決策。不久前,就曾有化妝品公司因低于行業標準的研發費率陷入輿論爭議。
事實上,化妝品行業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的改變帶來的,行業對科研之于化妝品企業發展意義的討論也早已有之。2012年,化妝品報年會曾以“科學技術與化妝品”為主題,掀起了中國化妝品行業第一次對科技與化妝品行業發展的大思考、大討論。
會上,時任化妝品報社長、總編輯杜宏俊一針見血地指出:“雖然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們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斬獲了一些成功。但是,家底薄,文化不高,技不如人,發展時間短,欠積累,這些先天性的營養不足,依舊在制約著我們的成長和發展。”而未來十年,除了創新商業模式和優化管理之外,科學技術創新必將成為驅動中國民族化妝品品牌群體崛起的必由之路。
基于此,化妝品報在提出“科學技術與化妝品”主題十周年之際,決定在今年舉行首屆“中國化妝品科技創新高峰論壇”,特別邀請化妝品行業的權威專家學者、首席科學家、研發工程師,解讀化妝品科技創新的前沿趨勢、探討機會與挑戰,以推動中國化妝品行業科技創新生生不息、滾滾向前。
12月2日,“中國化妝品科技創新高峰論壇”將在武漢客廳舉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