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長寧美麗健康應用研究與品牌孵化中心
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李躍躍
近年來,從學界到業界,“合成生物學”一詞被越來越多人所熟知。而與此同時,合成生物學的市場空間也處于快速增長階段,據CB Insights分析數據,2019年全球合成生物學市場規模為53億美元。預計到2024 年,全球合成生物學市場規模將達到189億美元,2019年至2024年復合增長率為28.8%。
合成生物學已然成為行業風口,而當這一技術與化妝品賽道相遇,又會引發怎樣的創新革命?近日,《化妝品報》專訪了國內最早一批踏入合成生物學賽道的創業者之一——中科欣揚聯合創始人兼CEO董亮,在與他的深度對話中,可預見合成生物學技術將給化妝品行業上游端帶來的巨大機會與可能。
中科欣揚聯合創始人兼CEO 董亮
簡單來講,“合成生物學”就是利用細胞工廠來生產各種產品,比如用細菌生產柴油燃料、尼龍。甚至不夸張地說,全球70%的產品都可以基于合成生物學來生產,合成生物學在某種層面上就如同“造物主”一般的存在。也因為這項潛能,合成生物技術被譽為“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
“2015年之后,隨著技術的升級和概念的逐步推行,再加上如今美國幾家合成生物學企業陸陸續續上市,合成生物學這一賽道方才逐步興起。”董亮告訴記者,中科欣揚成立于2015年,一直致力于開拓合成生物學在食品、化妝品、農業、環保及材料等領域的應用。
在產業布局上,中科欣揚主要面向B端市場,并形成了兩條業務線,一條是直接供應原料,另一條是提供包括配方、檢測等在內的整體解決方案。而在市場側,中科欣揚最早布局的是食品和美妝賽道,目前也已經與珀萊雅、貝泰妮、百雀羚、優時顏、仙樂健康、衡美、大連雙迪、威海紫光等數百個優質客戶達成深度合作。
據董亮介紹,中科欣揚已搭建來自中科院、北大、清華、UC Berkeley、南洋理工大學、Wageningen UR等國內外頂級高校和科研院所,涵蓋合成生物學、化學、生命科學、微生物學、環境科學、食品科學、農業科學等多領域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核心研發團隊,為合成生物學技術和產品真正落地,柔性共線生產平臺的共建打下扎實的基礎。
發展七年至今,中科欣揚在原料端也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公司已經有一些原料從POC(概念驗證)階段實現批量化的生產和銷售,包括SOD 、依克多因、麥角硫因等原料。其中SYSTASE?SOD是中科欣揚研發最早的一款產品,“我們生產效率比傳統提取的方式更快,主要應用的領域集中在食品和化妝品方面。”
此外,中科欣揚通過自己特有的合成生物學平臺實現了麥角硫因的生物合成,這對于整個原料端都是極具意義的一大步。據了解,這種天然氨基酸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動植物、微生物體內,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種功能,由雅詩蘭黛品牌最早作為核心成分開發。其最初是由美國公司Barne獨家供應雅詩蘭黛,因為品牌溢價、關稅以及傳統提煉手段等因素,國內企業的進口價高達每公斤一千多萬元。而通過合成生物學,中科欣揚不僅打破了Barne公司的原料壟斷,也在進一步提升質量的前提下,在成本側構成絕對優勢,也給眾多國內的化妝品企業帶來了福音。
董亮在西南印度洋科考作業
從中國化妝品原料的整個發展歷程來看,雖然中國化妝品原料發展的初期,被國際原料品牌壟斷,本土化妝品采購和生產以國際原料品牌為主,但隨著中國化妝品市場的發展和技術提升,原料國產化的進程越來越快。
不過,目前中國化妝品原料企業仍面臨著種種問題。雖然目前國內化妝品部分原料的國產占比已經超過國際原料,但是這些原料都是屬于大宗原料,對于功能性原料而言,自給率依然偏低。在董亮看來,中科欣揚的合成生物學技術應用會給美妝市場的原料創新與發展帶來更多靈感。
1、實現原料生產方式的迭代。在沒有合成生物學之前,化妝品的原料主要是從石油化工原料提取,通過動物源或者植物源提取,合成生物學技術作為一種前沿的生產方式,正在引領化妝品原料生產方式的迭代。
2、更低碳、綠色、環保的生產方式。純凈美妝的概念趨勢之下,部分原料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的化學污染、溶劑污染,而利用細胞工廠來生產產品的方式會更加天然和安全。
3、為化妝品原料開發和功效評價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解決方式。中科欣揚建立了從菌株開發到工藝優化包括分離純化,以及功效評價的一整套研發和開發體系,幫助品牌快速實現從一個想法到最終產品落地的過程,也是業界內率先完成產業閉環的合成生物學公司。
“每年的研發投入上,中科欣揚的投入占比在30%左右。”在董亮看來,雖然本土原料技術發展進入新的階段,與國外的研發差距慢慢縮小,但依舊處于較落后局面,國產原料要想真正贏得市場,必須在研發、技術上加快腳步。原料創新是化妝品創新的源頭活水,原料的多樣性對于行業發展至關重要,我們期待更多像中科欣揚這樣的本土高新技術企業為化妝品原料端賦能,引領中國化妝品產業邁向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