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李碩
9月8日,哈爾濱敷爾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敷爾佳),通過了上市委會議審核,創業板上市在即,預計融資18.96億元。
根據招股書(上會稿),2018年-2021年,敷爾佳營收分別為3.73億元、13.42億元、15.85億元和16.5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64.07%,四年合計凈利潤超23億元,營收主要源于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和功能性護膚品銷售。
不過,相對于營收和利潤,敷爾佳的對研發費用的“坦誠”更為外界關注。
根據招股書,2019年-2021年,敷爾佳的研發費用分別為60.39萬元、147.97萬元、524.29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0.04%、0.09%及0.32%。作為對比,2021年同期,貝泰妮的研發費率是2.81%、創爾生物為9.25%、華熙生物是5.75%、珀萊雅是1.65%。
截至 2021 年底,敷爾佳441名員工中研發人員僅 6 名,在此之前是2名。截至今年6月底,敷爾佳主要參與研發活動的人員擴充至10 人,但其中包括兩名高管、1名生產部人員、1名質量部人員,屬于研發部人員6名。
對于較低的研發費用率,敷爾佳在招股書給出的說明是:“公司研發活動多為非特殊化妝品研發、已有產品升級及性能檢測等日常研發活動,研發支出較小;同行業可比公司研發活動涉及原料的研發/提取、工藝開發及臨床研究類研發項目等,研發費用較高。”
同時,敷爾佳方面也透露,隨著公司的Ⅲ類醫療器械在研項目的推進以及募投項目的投入,預計公司研發費用將有所增長。
回顧敷爾佳的成長歷程,在品牌初創期,藥廠背書、市場對械字號產品的偏好,為敷爾佳闖入護膚市場了賦予了巨大助推力。
不過,隨著功能性護膚品賽道競爭日趨激烈、醫療器械監管趨嚴,未來,無論是出于持續創新的目的,抑或市場形象維護的目的,對敷爾佳而言,補強研發的任務都是迫切的。畢竟,回歸理性的消費者終將意識到:有制藥廠背書和化妝品研發能力強弱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