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開始前,林惠春教授以《企業家》雜志封面人物默銳科技的董事長楊樹仁的故事為例,講述了其十多年來帶領默瑞科技學習踐行隱形冠軍的理念,將公司一分為幾,每個分公司都按照隱形冠軍的思路聚焦于一個細分市場,實行“only one”戰略,專注于幾個項目,并且都做到全球頂尖水平。公司的金屬鈉全球排第二,并且升級到核級。“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從2014年到2019年連續六年到默銳科技考察六次,為其頒發了四個“隱形冠軍”稱號,并給予楊樹仁董事長高度評價。
默銳科技的成功得益于對“隱形冠軍”理念的學習和實踐。在林惠春教授看來,化妝品行業涵蓋面很廣,分工很細,利基市場很多,非常適合培育一大批專精特新/隱形冠軍企業。隨后他從大背景、隱形冠軍的中國實踐、隱形冠軍的實現路徑與方法幾個方面進行了展開演講。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培訓部主任、清華大學管理工程院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學中外家族傳承聯合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德國赫爾曼·西蒙商學院(中方)常設院長 林惠春 教授
專精特新成為國家戰略 中小企業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黃金時期
中小企業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卻也面臨著疫情影響、招工難、用工貴、原材料成本趨高、融資難融資貴、數字化轉型等問題,企業內部也存在目標不明確、核心競爭力差、抗風險能力弱等痛點、難點。尤其是中美貿易戰和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制裁,也暴露了中國經濟大而不強,缺“芯”斷鏈的短板和軟肋。
中國經濟的出路在哪里?中小企業的出路在哪里?
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進一步擴大開放,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國內市場為主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市場體系。同時提出,大力支持、培育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夯實中國制造與經濟的基石。“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成為國家戰略,也為廣大中小企業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習總書記有言:“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說過:“中小企業是最具活力的經濟細胞,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才會好。”“培育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成為社會共識。
那么,什么是“專精特新”?專精特新企業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和最具成長潛力的中小企業。“專”即專業化與專項技術;“精”是指工藝技術的精深性、精巧性,產品的精致性、精細性、精確性和精美性,以及管理的精益化;“特”是產品或服務的獨特性、獨有性,以及產品或服務的特色化、個性化;“新”是指產品(技術)的創新型、先進性和功能新穎性,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較高的附加值和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金字塔”工程是國家戰略上的“專精特新”,也叫“百十萬千”工程,國家財政投入獎補資金100億,計劃到2025年底,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100萬家、省市級專精特新企業1000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00家、國際級單項冠軍企業1000家。單項冠軍企業是指長期專注于某些特定細分產品市場,生產技術或工藝國際領先,單項產品市場占有單位居全國前列的企業。
專精特新:隱形冠軍的中國實踐
習總書記2022年6月8日在四川考察時說:“推進科技創新,要在各領域積極培育高精尖特企業,打造更多隱形冠軍形成科技創新的集群。”
“隱形冠軍”這一概念是由德國著名管理思想家赫爾曼·西蒙創造性地提出的,所謂隱形冠軍,是指那些在某一個細分的“利基”市場上擁有全國甚至全球領袖地位的中小企業。“隱形”是指社會知名度低,幾乎不為外界所關注;“冠軍”指在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細分市場上占據較高的市場份額(超過60%,有的甚至超過90%),成為該細分市場上名副其實,無可爭議的領導/冠軍企業。
隱形冠軍有三大判斷標準:在某個細分市場擁有本大洲第一或世界前三的市場份額;年銷售額不高于50億歐元(2019年標準);不為公眾所熟知。隱形冠軍的平均壽命較一般企業更長,有67年,38%的隱形冠軍企業超過100年歷史,家族企業占比超過70%。如福萊希公司占全球伸縮狗鏈市場70%的市場份額,產品出口一百二十余個國家;杰里茨公司是全球唯一生產大幅面舞臺帷幕的廠家,市場占有率100%,北京大劇院、紐約百老匯、悉尼歌劇院等全球著名的劇院影院都是其客戶。
1995年《隱形冠軍》的出版標志著隱形冠軍理論正式創立。2003年5月,鄧地在《新周刊》“隱形冠軍”欄目第一期介紹“石英鐘大王”民主星公司和飼料添加劑行業領先企業宏達公司,開尋找中國的隱形冠軍的先河;2013年新華社始評”發現中國創造力”,獎項包括:中國創造力開發區/品牌/產品/隱形冠軍/最具創造力文化品牌;2015年,北京師范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一帶一路學院前身)成立隱形冠軍研究中心;2018年《中外管理》首屆“中國造·隱形冠軍”出爐,連續四屆;2021年6月9日《經濟人世界》首屆“中國制造隱形冠軍”發榜。這些,即隱形冠軍概念在中國的發展。而在化妝品行業,則有立白、圣美倫、阿道夫、馬應龍等隱形冠軍企業。
可以說,“隱形冠軍”是中小企業的活法、標桿、榜樣、方向,但是僅僅有方向還不夠,必須有方法,中小企業如何成長為“隱形冠軍”?
林教授認為,專精特新是中小企業成長為隱形冠軍的必由之路。要想成長為隱形冠軍,必須銘記“三大支柱”,對標“七大特質”。
“三大支柱”即專注、國際化、創新。赫爾曼·西蒙曾說過:“只有專注,才能成就世界一流;避免多元化經營,但是要國際化經營;不要模仿別人,要加大研發投入,創新為綱。”
隱形冠軍具備七大特質:
1.目標與雄心。隱形冠軍雄心勃勃的目標是做細分市場的世界一流,當行業領導者/領袖,掌握規則制定權、市場定價權、技術話語權!
2.專注與聚焦。這是隱形冠軍的核心戰略要旨。堅信只有“高度專注于特定細分的市場/產品/環節,并持續發力才能達到世界一流。預期定義市場,不如定位產品/業務,做到精深,將一米寬的市場,做到一千米深。
3.產業深度——縱深發展的價值鏈。隱形冠軍為了鞏固自身的行業領導者地位,力爭掌控從研發到生產、銷售全流程,進而延伸到上下游產業鏈。在精準定義的細分市場通過“深度”創造獨特性,是隱形冠軍優勢的根源所在,包括原材料與中間品的深度、價值創造深度、生產加工深度、研發能力的深度等。
4.貼近客戶。隱形冠軍與客戶結成超越甲方乙方關系的“命運共同體”,長久、互相成就、相互依賴,共同成長,與客戶形成直線(緊密)型客戶關系,比客戶更了解客戶需求,為客戶定制產品/服務/解決方案并且培養“苛刻的上帝”,頂級且嚴苛客戶是最好的“背書人”;頂級客戶是業績和創新的推動者,客戶抱怨是“改善與創新之源”。
5.創新。包括創新能力、創新的“三全”——全員化、全方位、全流程、創新的多面性等。必須杜絕無效創新,大的方面,技術上使產品壽命周期延伸、市場空間拓展、銷售量增長、市場競爭力增強;小的方面,能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縮短時間、節省空間,提高產品效用和客戶體驗等。
6.企業文化——高績效員工。企業的文化就是創始人文化、一把手文化,企業文化“使眾人行”,形成上下同欲的文化氛圍,得到員工廣泛認同,遠低于其他企業的離職率。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普遍具備以下幾點文化特質:美德+常識,不追趕時髦,不相信秘訣;堅持長期主義,相信“偉大是熬出來的”;信奉拜技主義和工匠精神;不認同物美價廉。而如何挑選高績效員工呢?嚴把招聘、試用關,文化認同感尤為重要;員工人數不重要,“一專多能”才重要;做到高產出,高效率,活比人多,沒人能混日子;以及對不稱職的員工零容忍。
7.國際化、全球市場。市場=人口+購買力(+購買意愿),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但跟國際市場比起來,是17%vs83%,因此,國際化不是應該,而是必須,更是必然。得益于一帶一路學院的資源和優勢,以及一帶一路和RCEP(全面區域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協定)的機會,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道路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國際化的步驟是先走出去,然后走進去,最后融進去。
另外,還需補充一點,要想成為隱形冠軍企業,還需做到與卓越者同行,做其優秀的合作伙伴,做龍頭企業最優秀的、不可或缺的配套者,做“某某(行業/市場)的勞斯萊斯/愛馬仕。”
從專精特新到隱形冠軍——路徑與方法
專精特新是隱形冠軍理論的中國實踐,是隱形冠軍的“初級階段”,隱形冠軍是專精特新的標桿、榜樣、目標和方向,中小企業有志向成為隱形冠軍,要樹立一個小目標:成為專精特新企業。
專精特新企業戰略方針為:求專、求精、求特、求新;做專、做精、做特、做新。
如何成為專精特新企業?要在國家/地方重點領域找到“捷徑”、在“金字塔”中找到定位、在梯隊培育體系中找到目標、在對標中找到自身的長短板、在產業鏈上找到自己的價值、在實踐中活用社會多方資源。
本報見習記者 郭會 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