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披露易顯示,截至7月18日,韓束母公司上海上美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美集團”)遞交的招股書已有6個月未予更新,顯示失效。目前,相關申請資料已不支持閱覽或下載。
上美集團于今年1月17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一般來說,在遞交IPO資料超過6個月后,如果沒有通過審訊或是被駁回,該資料將會顯示為失效。上述資料失效,并不等于上美集團沖擊港交所上市失敗,它依然可以通過更新資料“激活”上市程序。
只不過,這家公司如今也存在著一些隱憂仍未解決。
上美集團成立于2002年,旗下擁有“韓束”、“一葉子”、“紅色小象”等品牌,產品覆蓋護膚、面膜、母嬰、洗護等品類。作為上美集團第一個也是最為成熟的品牌,韓束的風頭一直蓋過其背后的母公司。
創立初期,韓束蹭著當時的韓妝熱度并通過直銷模式開啟原始資本積累。隨后,憑借電視購物在三四線市場發力,在2010年前后成為電視購物銷售冠軍。2014年之后,韓束進行微商渠道運營,曾創造“40天銷售了一個億”的成績。此后的日子里,隨著監管對微商的整頓,韓束加大了線上平臺及線下經銷渠道運營。
韓束走過的發展路徑,和大多數其他本土品牌沒有什么太大不同:對標一個外國品牌,卻有更便宜的價格;依賴在各地的數千個網點,把貨鋪到三四線城市;邀請大量的明星藝人做代言,同時重金砸向廣告投放。
大手筆的投放,讓韓束一度成為了營銷“樣本”。
2013年前后,韓束與代言人林志玲的形象捆綁在了一起,并以刷新中國電視廣告紀錄的5億元高價冠名綜藝《非誠勿擾》。2016年,韓束在影視劇投放植入性廣告,贊助綜藝節目《火星情報局》、《這就是街舞》等大量綜藝節目,并簽下了劉昊然、趙麗穎等若干個明星進行代言。2020年至今,則開始與頭部達人合作直播帶貨。不僅是韓束,旗下一葉子、紅色小象等品牌也走的是類似路子。
但發展至今,這家公司也還未突破“重營銷,輕研發”的問題。
據此前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9個月,上美集團營銷費用分別為13.25億元、15.36億元及11.19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6.1%、45.4%、43.1%,研發費用占比分別為2.9%、2.3%和2.8%。
和大多數本土美妝品牌研發投入相當,2021年為例,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的研發費率為2.43%,丸美股份和珀萊雅的則分別為2.83%和1.65%,不過和國際品牌相比仍有差距,2021年歐萊雅研發費用為78.58億元,研發費率為3.2%。
按照招股書,此次上市募資的用途第一項仍為用于品牌建設,包括線上線下品牌營銷活動、邀請代言人、加強與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合作等,其次才為研發投入。
依賴巨大的營銷投入能迅速帶來流量,但不以產品創新為驅動,從長期來看它會越來越失去自身的立足之地。
目前而言,韓束多少有些創新乏力。
其爆款的“紅BB霜”曾是BB霜品類熱銷榜上的重要一員,但對于愛化妝的年輕女孩來說,BB霜這類產品早已被遮瑕更專業、質地輕薄、流動性更強的粉底液所取代;紅BB霜以外,韓束也曾推過紅石榴護膚系列和眼霜紫膠囊等,但它們都未成為像紅BB霜那樣的出圈產品。
一葉子是如此。今年以來,它宣稱開啟品牌轉型,提出了“一葉子,修護肌膚屏障”口號的同時,推出了One leaf修護修色次拋精華,但類似的強調敏感肌適用、修護肌膚屏障的護膚產品早已遍布市場。
推新乏力外,一葉子、韓束在產品質量上也存在憂慮。
比如,2015年至2021年的抽檢通報中,上述兩個品牌均存在不合規受處罰等情況;2021年6月,上海市場監督管理局抽查和檢驗了509家企業銷售、生產的1184批次商品,其中共有119批次商品包裝不合格,一葉子亦在黑榜上。
國泰君安一份研究報告表示,2022年起化妝品行業正式進入科學、嚴謹的監管2.0時代,新規執行初期品牌方、代工廠均將面臨變化帶來的挑戰。
監管越來越嚴格的背景下,行業分化預計將加劇,合規經營、擁抱變化的科技研發型企業有望壯大,比如貝泰妮、愛美客、華熙生物等,而因循守舊、投機取巧的技術落后企業或將加速出清。也就是說,隨著“藥妝”概念和“成分黨”的興起,消費者們逐漸趨于理性,上美集團也很難再停留在營銷刷存在感的階段,如何適應市場的變化把產品做專業是其眼下最緊要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