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是許多人經歷過的最為炎熱的一個夏天。
7月13日,國家氣候中心信息稱,截至7月12日,高溫事件已持續30天,覆蓋國士面積達502.1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超過9億人。包括上海、深圳和杭州等地的最高溫度都超過了40攝氏度。
當高溫持續不下時,林娜店里的客人多了起來。她在廈門一家化妝品連鎖門店擔任導購,最近她常常被問到有沒有更容易幫助上妝的防曬乳液。最初她沒怎么在意,只簡單回應了一句“店內沒有”。直到更多女生來問有沒有防曬水、防曬氣墊時,她開始有點納悶。
林娜納悶的原因不在于店內產品更新跟不上,“而是這屆愛美女孩們對于防曬的需求太細分了。”
林娜所在的門店也并非沒有抓住防曬細分趨勢,只是女孩們要求更多。疫情以來,有更多可以對抗“口罩臉”的防曬產品被納入到貨架上,它們不遺余力地突出“敏感肌”“耐摩擦”等字眼。在門店入口處、收銀臺等顯眼的位置,也會擺上強調室內防藍光產品,涉及品牌包括露得清、妮維雅和蘇菲娜等。“(這兩年)它們幾乎全年都上架。”林娜說。
這種細分需求在在線上更強烈。
一些品牌在防曬的基礎上,附加上其它各種不同的功能。例如,黛珂、娜麗絲、百雀羚等新出的防曬產品,都分別帶上了遮瑕、養膚、美白淡斑等標簽。天貓、CBNData等多個調研報告都在顯示,防曬效果好、清爽不油膩的防曬產品,依然占據市場一大部分;但抗敏、全年防曬、防藍光、美白等專業細分需求發展顯著。
天貓方面告訴界面新聞,2021年,防曬中敏感肌的需求增長超過250%,有著“抗摩擦”需求的防曬產品數量兩年增長了2.4倍。消費者也在更加注重非夏季防曬,今年2月起,在天貓上關于“防曬”相關搜索就開始起勢,3月成為第一個爆發節點月份。
2021年,防曬中敏感肌的需求增長超過250%。
防曬產品消費的多樣性的背后,和信息的獲取有很大關系。
過去了解化妝品是通過線下店,超市、商場專柜、化妝品門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了解范疇,“但網絡上你能看到的化妝品太多,歐美日韓新出的產品可通過海淘買到,國內的品牌很快也會跟上,防曬也是這樣。”李冰是生活在廣州的一名消費者,她也經常在小紅書上分享關于防曬的心得,比如潘婷的防曬護發油,李冰最早是在日本代購朋友圈看到,后來看到天貓國際有售,一些新消費品牌也在跟進。
社交平臺也讓科學防曬知識更快地被消費者接收到。
李冰意識到“防曬不止在戶外”是從線上“老爸測評”的一則防曬科普,里面提到,80%的外源性皮膚老化來自于紫外線,不涂防曬意味著加速變老。“被曬后黑色素沉淀,可能一時半會它們不會表現在臉上,但是當你年齡上來,這些黑色素沉淀可能就會變成斑長在臉上。”李冰說,看完之后,接下來一年時間里她用掉了5瓶防曬霜。
越來越分散的需求,給化妝品公司在開發上帶去工作量,他們需要更快速地洞察需求并推陳出新,但更多的可能是欣喜。
畢竟在防曬這個品類上,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新故事可說了。
從1935年歐萊雅集團創始人歐仁·舒萊爾將芐基水楊酸溶解在油性基質中,制成了首款防曬品,再到隨后各種防曬劑的發現和使用,防曬產品的發展在很長時間里都圍繞著SPF值的升級。
前空軍總醫院皮膚科醫院院長劉瑋也表示,早期防曬化妝品SPF值一般為4-12,低SPF值的產品狀態持續到80年代,此后一路攀升到60、80甚至100以上。2000年前后,隨著防曬品競爭加劇,化妝品公司競相推出高SPF值的產品。
紫外線分為3種,長波紫外UVA、中波紫外UVB以及短波紫外UVC(大氣層可自然吸收不用考慮),SPF值反映的是UVB的通過率,SPF值得以提高,得益于防曬劑的配方工藝已能滿足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從早期關注UAB防護為主,再慢慢擴大到UVA防護、藍光防護,如果不延伸出其它附加功能,防曬品將很難突破現有格局。
“只具有防曬作用的產品會越來越少,甚至消亡。”劉瑋說。
也就是說,如果能在基礎防曬上增加附加需求,拓寬消費者場景,不僅能夠提高購買防曬品的頻次,也會進一步提升利潤空間。一般來說,功能越獨特或者越廣泛,產品價格也就越高。
這對一些近年來面臨吸引力下降老牌化妝品公司來說,是不容錯過“翻盤”機會。同時,對于新參與者來說,也具有想象空間。如果能夠提前布局,搶占用戶心智,被認為有機會彎道超車。
溪木源是眾多試圖抓住機會的品牌之一。它推出的“小藍盾”防曬乳加強了“防敏感”的概念。溪木源研發團隊觀察到,相較于健康肌膚,敏感肌用戶的耐受力、抵御力更差,更容易受到光損傷。于是,在這款防曬乳的原料方面,他們使用了巴斯夫開發的防曬劑Tinosorb M,這一防曬配方對肌膚更溫和,同時帶來的穩定性也相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