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鄒欣晨
今年3月18日,英國政府宣布取消所有對新冠疫情的限制措施,標志著英國從防疫階段全面轉入“躺平”階段。然而,與絕大多數英國人期望的相反,“躺平”并沒有成為拯救英國經濟的一劑“強心針”,反而如同英國知名諷刺喜劇《Yes Minister》(是,大臣)中的經典橋段一般:當一個國家在走下坡路時,總有人會向油門踩一腳。
線上銷售大幅下滑,化妝品類首當其沖
根據凱捷在線零售指數(IMRG Capgemini online retail Index)報告的數據,自英國于3月全面解除防疫政策后,2022年4月,英國線上零售銷售額同比下降12%。而在隨后的5月,英國線上零售銷售額同比下降8.7%——相較于2021年4月同比上升12%、2021年5月同比上升10%的線上零售銷售額,凱捷戰略與洞察部門總監Andy Mulcahy對今年同期的數據毫不客氣地給出了“慘烈”一詞作為評價。
“沒什么好遮掩的,這兩個月的銷售額糟透了。”他在《金融時報》的采訪中說,“好不容易解除疫情封鎖,大伙兒都期盼能回歸到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但我們跟蹤了兩百多家線上零售商,銷售業績都出現了從5%到15%不等的下滑。”他以英國頭號快時尚巨頭Boohoo公司為例,在該公司5月31日公布的第一季度財報中,營業額下降了8%。
而在英國電商平臺的各個類別中,又以美容化妝品類的表現為最差,銷售額同比下降了28%。
Mulcahy認為,英國政府應當對此負責,他指責了政府對電商平臺的一系列加稅措施:“十號(首相府)迫切地希望消費者們回歸到線下實體店里,為此設置了高額的線上營業稅,使得零售商也不得不提高產品價格,促使消費者去更便宜的實體店購物——疫情期間,十號把電商和線上零售奉為拯救英國經濟的定海神針,現在疫情結束了,我們就可以被一腳踢開了是嗎?”
線下形勢同樣嚴峻,百貨高管憂心忡忡
在Mulcahy看來,英國政府對線上零售業加稅,無疑是一種“偏心眼”行為。但在另一家英國媒體Sky News的報道中,這一看法確實是冤枉線下零售商了——他們的形勢同樣不樂觀。該報道援引英國零售研究中心的數據表示,截至目前,全英國共有645204個零售崗位流失,72580家門店關閉。
“4月份出現萎縮的英國經濟,5月又延續了增長乏力的趨勢,倫敦市中心的客流量比上周鐵路罷工的第一天下降的幅度更大——達到了27%。金融專家們預計,這一數據還將在下周持續下滑。” Sky News記者Sadiyah Ismailjee在文章中寫道。
而在這些嚴酷的數據出爐之際,英國線下零售業也正同樣面臨營業稅大幅上漲的局面。而在英國政府方面看來,這是此前零售商們在新冠疫情期間享受稅收優惠的“代價”。
根據英國皇家稅務與海關總署(HMRC)的執行機構——估價辦公室(Valuation Office Agency)的消息,2023年4月,英格蘭將對約200萬套非住宅物業的商業稅進行重新評估。該機構官員David Wood在新聞發布會上稱,重估不會產生任何“額外的負擔”,因為它們的設計初衷是為了保持稅收平衡。但Wood也承認,這一行為確實會產生贏家和輸家,零售商的納稅額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
“由于新冠疫情,一些地區獲得了‘本不應該得到’的稅費削減。如今疫情已經結束,稅費也是時候恢復正常了。” Wood表示。他還援引英國政府方面的金融專家觀點稱,英國政府已收到警告,絕不能限制某些領域的削減規模。
據悉,對這些非住宅物業的商業稅重新評估后,英國零售業或將多出12.8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05億元)的稅費。
此番發言一出,英國哈羅德百貨公司零售總監Laura Brown首先坐不住了,她公開表示:“從那些租金大幅上升、處境艱難的行業和地區奪走高額稅費是魯莽且愚蠢的行為,無疑于‘拆東墻補西墻’,這根本不會給零售業帶來恢復和重建的喘息機會,希望政府再三斟酌。” 她呼吁首相對營業稅的征收持謹慎態度,以保護英國零售業的未來。
英國零售業協會首席執行官Helen Dickinson也緊隨其后“開火”,對這一加稅措施表示“極大的失望與震驚。”她指出:“疫情結束的這兩個月,實體零售業的業績并未回升——以不同的渠道為例:超級市場的銷售額同比下降了1.5%,專賣店的銷售額下降了2.2%。便利店和百貨商場的銷售額分別下降了2.3%和1.1%——我不明白政府從哪項數據看出,這些地方有加稅的必要。購物中心的客流量持續下降,倫敦各大商場的專柜前空空如也,美容顧問們抱怨說,她們都閑得開始數中央空調的排氣扇葉了!”
消費者的錢去哪兒了?
線上線下的零售業銷售額都在下滑,那消費者的錢都去哪兒了呢?《衛報》的答案是,被飛漲的生活成本花光了。
圖源BBC數據統計
實際上,英國正面臨著40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通貨膨脹,通脹率高達9.1%,這使英國一躍成為G7(七國集團)中通脹率最高的國家。英國央行發出警告稱,到10月份,英國通脹率或將超過11%。
圖源英國統計局
《衛報》稱,由于新冠病毒造成的長期后遺癥,大量16~64歲的適齡人口退出英國勞動力市場。這導致了零售業崗位的大量短缺,如載重貨車司機和物流員工。而配送人手的不足讓零售商們面臨嚴重的供應鏈挑戰,不得不提升付給這些崗位的薪酬,以達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效果——而多出來的這部分支出,自然就轉嫁到了產品上。
高昂的生活費用使消費者們紛紛勒緊褲腰帶,有三分之一的英國人表示,開始放棄喝熱茶,只喝冷水以節省電費。英國首相約翰遜甚至倡導大家通過“少吃飯”來減少生活支出。“除去吃飯和房租,所有的支出我們都停了,”43歲的Dimi Hunter在《衛報》的采訪中自嘲道。“現在我和妻子每天只吃兩餐,響應首相大人的號召。”
如此境況下,線下的化妝品門店自然門可羅雀。“政府告訴我們,疫情已經結束了。可員工們還是會重復感染,她們不斷地請病假。我只能繼續招新員工——還得同時支付前者的病假工資。如果新員工也感染了,而老員工還沒返崗,那就再招新人——這簡直是惡性循環!” 位于倫敦南部Brixton區的化妝品零售店主Elizabeth Riley抱怨道,“老顧客們來質問我:為什么你出售的RIMMEL(芮謎)粉底液比官方網站上的定價還貴?為什么你不做折扣活動?我只能回答她們,是的,我當然可以打折或者降價,然后在下個星期,你們就能看到我卷鋪蓋走人。”
對此,英國商務大臣Paul Scully提出一個新招:讓員工們帶病上班。并號召他們以95歲高齡的女王為榜樣,“一個這樣高齡的老人都能繼續工作,為什么你們不行?”
這一說法立即遭到了Riley與她的員工們狂風暴雨式的吐槽。“女王擁有整個英國的醫療資源時刻作為后盾,而我們只能在數萬人的等待名單上排隊等著醫生一個個來看診。” 員工Maria Walker說:“生病并不好受,不管是新冠還是流感,我會不斷地打噴嚏流鼻涕,頭暈頭痛,根本無力服務顧客。”
Riley則說,“老天,誰會愿意走進一家所有員工都新冠陽性的化妝品店呢?在你和朋友挑選產品的時候,她們在背后連續打噴嚏?給你化睫毛的時候,她還得中途停下去擤鼻涕?不到一個禮拜,飛過來的投訴電話和信件就能把我淹了!”
在采訪最后,Riley對未來的英國零售業表示悲觀,并稱自己或許將關閉位于倫敦、已經開了三十多年的化妝品店,回到約克郡的鄉下養老。“畢竟,人們連面包都快付不起了,誰還會關心自己的臉是否體面呢?”她嘲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