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李碩
近兩年,各大行業會議對于產品創意的談論肉眼可見地變少了,比起創意靈感,品牌負責人們更愿實用主義地談論產品功效和原料獨占性。
上周,一位化妝品創業者發文稱,已注銷了自己產品創意公司,并寫到:“功效時代最需要的不是產品創意,而是產品壁壘。”
這位創業者如此歸納公司失敗原因:“隨著功效時代到來,概念性添加被打壓,有效添加和功效檢測讓產品成本大幅提高,(化妝品公司)無法做到快速迭代,而要求產品生命周期盡力延長,所以就要求打造難以抄襲的產品壁壘,而不是輕易被抄襲的產品創意。”
在化妝品公司內部,一個新品的誕生需要經過包括產品創意、市場調研、競品分析、可行性分析、產品提案、原料選擇、配方開發、消費者檢驗、試生產等諸多環節。作為新品的起點,從上世紀末到21世紀初,一個產品創意甚至能夠決定國內消費品公司的成敗。
圖來自微信公眾號“美麗研制”
例如,《激蕩三十年》書中就這樣寫到,“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中國,產品積壓和缺乏創意是所有大小公司共同的困擾,當時有一名叫何陽的年輕人光靠給企業出謀劃策,賺40萬元。比如,當時浙江的金華火腿已有八百年歷史,但在銷路不暢,何陽出點子說,為何不把火腿開發成罐頭食品呢?就這一句話,何陽收到10萬元的點子費?!?/p>
化妝品領域同樣不乏此類案例,2007年,營銷策劃人葉茂中建議珀萊雅做“活水概念”的第一個布道者,并將產品定位為“深層補水專家”。這次合作,直接為珀萊雅此后十年的狂飆猛進奠定了基礎。2014年,滋源率憑借“無硅油”的差異化優勢,在競爭激烈的洗護市場中快速崛起。品牌先后拿下湖南衛視日化標王、與策劃大師葉茂中合作拍攝創意廣告大片、簽約韓國巨星宋慧喬為代言人、電視廣告時尚雜志網絡媒體等全面推廣……由此,“滋源就是無硅油,無硅油就是滋源”的概念深入人心,并成為該細分品類的引領品牌。
然而,時過境遷,類似珀萊雅和滋源的成功案例愈發難以復制,僅憑一個產品概念、一句廣告語就能幫品牌實現飛躍式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如今,化妝品的產品創意依然具有價值,但重要程度正在降低,這背后有以下四點原因。
首先,中心化的傳播環境不再。
對化妝品而言,產品創意往往表現為簡單的定性功能描述,需要傳播和市場教育予以落地。在媒介中心化時代,品牌商可以畢其功于一役,找到優質產品創意后,通過對以電視為核心的中心化媒體投放,讓品牌或產品創意“先入為主”地廣泛占領消費者心智,構建起認知壁壘。
但如今,去中心化的信息傳播網中,消費者所處的媒介環境千人千面,一個品牌或產品的認知壁壘建立前,其產品創意或許已經被模仿者所取代。
其次,試錯成本大幅提高。
創意的原則有兩個,第一要有足夠快的速度,第二要足夠的犀利。例如,一位科技圈人士曾表示,“如果各種創意能夠相對容易地推向市場,你很快就能知道其中是否存在什么問題,然后進行更正,用少量資金在某個產品上去冒險,如果不行就退出,這樣做要容易得多。”
然而,在化妝品領域,快速推新的環境已不復存在。去年實施的《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要求,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應當于規定時間內對化妝品的功效宣稱進行評價,并上傳產品功效宣稱依據的摘要。
這意味著,新品問世時間延長了,成本也更高了?;瘖y品公司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大量開品,做不到不斷用新品去刺激消費群體,產品創意的試錯成本也因此大幅增加。
第三,概念性添加已難以為繼。
在《化妝品標簽管理辦法》規落地前,概念性添加是化妝品行業的公開秘密。在產品開發中,概念原料的添加目的是為了利于后期產品的市場宣稱,既不構成功效,也不構成膚感,只需保證在配方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即可。
但如今,標簽管理辦法規定的實施,意味著化妝品概念性添加在細致的監管條文下已無處遁形,留給產品創意部門講故事的空間愈發狹窄。
最后,化妝品消費趨于理性。
除法規外,更為關鍵的是,伴隨網絡信息平權,消費者變得更加理性,加之KOL的帶動,市場上涌現了眾多成分黨、配方黨,他們愈發看重化妝品的真實功效,并倒逼化妝品公司建立建立難以被競爭對手輕易復制的壁壘。例如,如今許多化妝品公司正謀求與原料商進行合作,做定制原料開發和獨家供應,通過獨家專屬核心成分,進而建立核心壁壘。
一直以來,化妝品都是一個倚重營銷的行業,但如今,整個行業正站在轉折點上:當一切都快的時代走向終結,化妝品公司必須學會慢下來,經歷“去經驗”的過程,以工匠精神自我要求,以產品力立身,數十年如一日地磨煉好供應鏈,做好基礎研究和底層創新,用創新和專利營造難以被復制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