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鄒欣晨
據《華爾街日報》播客消息,韓國男子偶像團體防彈少年團6月1日應美國總統拜登邀請訪問白宮之后,韓國進口商品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均有數額不等的增長,其中韓國化妝品的銷量更是上漲了10個百分點。雖然傳統媒體更愿意將原因歸結為美國近期推行的一系列經濟復蘇政策,但《華爾街日報》的媒體分析師認為,政策的起效具有延后性,根本原因還是韓國明星的曝光活動帶動了韓妝銷售額的飛速上漲。
“該男子團體在世界范圍內有比較堅實、粘性很高的粉絲基礎,自然讓韓國化妝品也沾了沾年輕人的喜歡。” 媒體分析師Jeanne S. Baskin在談話中表示。她還指出,在當下的美國市場,J-Beauty(日本美容化妝品)其實比K-Beauty更受美國女性的喜歡,前者主張的天然、有機成分恰好切合了當下美國顧客的環保理念。“恐怕韓國企業也對此有所察覺,因此試圖以K-pop(韓國流行文化)來拉抬K-Beauty在海外市場的聲量。”她總結道。
那么,‘韓流’在歐美的文化輸出能拉起韓妝在海外市場的業績嗎?對此,CNN和FOX各執一詞。
在6月8日的晨間廣播中,CNN女性專欄記者Carla Seipp指出,由于疫情等多方面原因,韓國化妝品行業一直在經歷利潤回落。韓國制造商在經歷了由于薩德問題導致的中韓關系下降后,不得不忍痛把目光從中國市場移開——中國游客曾經一直是韓國創新、有趣和高性價比的化妝品的最大買家。而他們瞄準的下一個市場正是歐洲和美國。
“我們注意到,K-pop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現象,這些韓國明星擁有來自全世界的粉絲團體,數量似乎無窮無盡——比方說,這次總統先生發布的與該偶像團體合照的推特在數小時內就獲得了130萬的轉發與點贊,這是‘史無前例’的。”Seipp說。
為《Harper's Bazaar》(時尚芭莎美國版)等美容雜志撰稿的行業記者Imogen Matthews也認為,K-Beauty能在數年前成功打入海外市場,離不開K-pop的文化輸出。“觀眾都迷于熒幕上的韓國人,他們的皮膚完美無瑕,幾乎沒有色素沉著,也沒有粉刺或斑點——是什么能讓韓國人擁有這樣的皮膚?一旦歐美觀眾產生這樣的疑問,自然就會去購買來自韓國‘具有魔力’的美妝產品。”她說。
除去與美國總統在白宮會晤的政治活動,韓國偶像團體與明星們還熱衷于參演好萊塢電影、出席格萊美晚會、以及在網飛(美國流媒體播放平臺)出品的電視劇中掙得一席之地。CNN認為,韓國明星這樣頻繁地增加曝光度將“重振韓國化妝品在海外市場的榮光”,證據是它與趨勢預測機構Benchmarking Company合作推出的調查報告。在這項對美國近6000名女性消費者進行的在線調查中,約有一半人承認,因為自己喜愛的韓國明星而拋棄曾使用的其他國家化妝品,轉而購買K-Beauty產品。54%的人表示他們從亞馬遜在線購買了K-Beauty產品,43%的人從絲芙蘭購買,27%的人直接從K-Beauty品牌網站購買。
圖為CNN提供的調查數據
“不同于歐美產品,韓國化妝品牌與明星捆綁十分緊密。在那里,明星無瑕的皮膚或富有彈性的頭發被歸因于產品的效果,而不是背后造型團隊的功勞。” Seipp說,“韓國流行文化和韓國化妝品的合作關系相當牢固,毫無疑問,我們國家的粉絲們也熱衷于為偶像代言的產品一擲千金,這樣的聲勢和體量一旦應用到商品購買上是相當可觀的。”
與CNN的樂觀態度相反,保守派媒體FOX對“韓流”進入美國的現象進行了疾風暴雨般的批判。如FOX記者Tucker Carlson直接開炮:“白宮的一些人試圖扶持‘韓國文化’,我請這些西裝革履的先生們擦亮眼睛。韓國人的野心大得很,他們正在盡全力去爭取美國電視、電影、和音樂的市場,不惜代價。他們試圖用熒幕上的形象教育我們的孩子也往臉上涂抹他們生產的古怪貨色,而不是來自我們美國人自己生產的質優價廉的產品——比如NYX、E.L.F等等。韓國文化的沖擊對于美國本土產業來說絕不是好事——難以置信居然還有這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現象的嚴重性。”
福克斯并非唯一一幫對“韓流”的入侵憂心忡忡的人,在美國最大的論壇網站、被稱為“美國天涯”的Reddit美妝板塊,同樣有大批網民表示了對此的不滿,網友Susanna就說:“韓國人以偷竊出名,韓國的化妝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偷來的,他們的口紅、粉底刷、眼影都抄襲我們的M.A.C,韓妝基本就是對歐美產品的低劣模仿,不值得購買。”
圖左為歐美產品 圖右為Reddit網友認為涉嫌抄襲的韓國產品
網友Telisa也表示:“韓國化妝品都是參考黃皮膚的亞洲人研制的,對我們毫無幫助。”部分網友言論則更為激烈,稱:“我們當中的年輕小姑娘們被涂脂抹粉的韓國男人迷暈了頭,心甘情愿地奉獻出自己的錢包去買些廉價垃圾,政府應該為此負責。”
《華盛頓郵報》的言辭則相對溫和,但也不認為K-pop在歐美的流行能維持K-Beauty的長期繁榮。專欄記者Tom Branna說:“今天,品牌在全球美容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我們認為是差異化。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突破混亂的局面是關鍵。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真正了解消費者,了解他們需要什么,以及如何與他們溝通。同樣重要的是,產品必須是有效的。對流行音樂和明星的追捧只會流于一時,孩子們終將長大,他們總有一天會意識到,明星們光鮮亮麗的外表只存在于電視劇里,真正涂到自己臉上的,還是適合自己的產品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