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石國慶
日前,英國高質量面部肌膚及身體護理產品零售商The Body Shop(美體小鋪)公布了一項五年計劃,該公司計劃在全球大多數門店開設產品“補充站”,到2022年底,其49%的美國門店將會提供產品補充覆蓋。
根據The Body Shop(美體小鋪)市場營銷和價值部門副總裁Hilary·Lloyd(希拉里·勞埃德)的說法,“續杯式”補充計劃即顧客可以使用The Body Shop的鋁制瓶在店內進行沐浴露、洗手液和護發產品的重新灌裝。
該公司表示,到目前為止,此項目已經在全球400多家門店實施,總共節省超過4噸塑料。隨著計劃新增的400個門店落地,到2022年底,該項目將節省25噸塑料。
值得一提的是,The Body Shop(美體小鋪)除了在海外設立分店外,在我國香港、臺灣地區也開設了多家分店,且店內均存在“續杯式”的補充服務。
截自香港店官網
現如今,眾多品牌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經不單單存在于產品或是原料本身,更多的也應用在了產品的包材中,例如上文所提到的“續杯式”的補充服務,或是目前國內市場中存在的“替換裝”等,它們的出現都是為了兩個字——環保。
近年來,隨著全球關于碳中和及減塑等相關政策的推出,“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成為眾多行業所關注的重點,作為“用塑大戶”的化妝品行業亦首當其沖。
化妝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海外市場先行一步
作為廣泛應用塑料原料和包材的美妝產品,污染與浪費的現象屢見不鮮。根據歐睿數據顯示,2020年美妝行業的包裝廢棄物處理量或為150億件,相比2018年上升近1億件。此外,Herbivore Botanicals(食草動物)組織聯合創始人Julia Wills曾在媒體公開表示,化妝品產業每年會制造27億個廢棄塑料空瓶,這也意味著地球需要更多時間將其降解,環境問題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海外美妝集團一直在積極探尋通過包材的“減塑與循環”實現可持續生產的方式,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可謂表現亮眼。
歐萊雅可持續包裝全球總監Brice·André曾在《獨立報》的采訪中表示,未來的美容化妝品包裝將以可持續性為中心,品牌正銳意在產品組合中開發更多的可持續包裝,例如目前推出的Valentino (華倫天奴)Rosso唇膏系列:該系列產品使用完畢后,可將替換芯填充入包裝進行重復使用。
日本資生堂集團在2021年引入到中國市場的旗下護膚品牌Elixir怡麗絲爾也曾出現替換裝。其天貓旗艦店的產品詳情頁中介紹到,該品牌的乳液類容器和包裝開始擴大采用植物來源的塑料,消費者僅需將替換裝袋內的產品直接灌入原裝產品的瓶身,即可享受“續杯”服務。
此外,聯合利華也在“可持續”方面有所行動。包括到2023年確保“全程無森林砍伐”的供應鏈,到2025年將原始塑料的使用量減少一半,到2030年使所有產品包裝均可生物降解等。其首席研發官Richard·Slater曾表示:“我們正在為我們的美容和個人護理產品包裝創造新一代技術和成分,這些技術和成分不僅高效,而且是可回收、可持續發展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歐美市場,替換裝在高端美妝品牌的應用也非常普遍,譬如LANCOME(蘭蔻)、南法莊園等品牌,均含有替換裝的相關產品。
蘭蔻菁純替換芯氣墊/黑金面霜
本土品牌“續杯式”/“替換裝” 仍較少見
國外多家企業表明,“續杯式”、“替換裝”的形式比塑制瓶更加綠色環保,輕質化的包裝在節省包材原料的同時,也降低了價格成本,使得企業為消費者讓利。但現階段,相較于海外市場的普及率,這類理念在國內的化妝品領域仍處于蓄力階段,較為常見的也是在洗衣液、洗手液等日化用品中。
國內某洗衣液正裝與替換裝
上文我們提到了The Body Shop(美體小鋪)中的“補充計劃”,其就是“續杯式”服務的一大代表,該行動為“減塑料與循環”做出了表率,但,這樣的方式在國內也完全適用嗎?其實不然。
霸王國際集團副總經理汪亮向《化妝品報》介紹,化妝品原料灌裝需要經過嚴格的殺菌處理以及處于完全潔凈的無菌環境下才能進行,或許國外有自己的法子,但目前,對于國內線下CS渠道來說,像這樣的“續杯式”服務在門店內進行產品的補充灌裝,會使得微生物、細菌感染之類的問題成為一大隱患,那么產品的安全將得不到保障。
據了解,目前大陸化妝品市場暫未出現過“續杯式”的門店服務,僅在香港、臺灣等地區存在該項服務,且均發生于The Body Shop(美體小鋪)門店內。
而除了“續杯式”理念,“替換裝”倒在國內化妝品市場較為常見,其中,也出現了部分發展“可持續”理念的品牌。例如至本、詩膚理以及東邊野獸等,都曾推出部分產品的替換裝。
去年九月,主打敏感肌護理的國貨護膚品牌至本在其官方微信上發布了一則《關于替換裝,我們想說這些》的文章,文中提到品牌將圍繞“減少、復用、回收”三個方面來對自家包材作出行動,并將“綠色環保計劃”融入品牌對外宣傳的一部分。后也在新推出的替換裝中分享了3個基于環保作用優化的細節。
而國內新興專業護膚品牌詩膚理則在2019年推出可替換面霜。據悉,該面霜一個單品大致能夠節省的塑料約55g,是正裝產品重量的50%,每年按照5萬只單品來算,能節省2.75噸的塑料。
同樣,去年上線的護膚品牌東邊野獸,也將可回收理念融入到了產品中,用“替換芯”嵌入瓶身,并做到用料最低化,減少護膚品容器用完即棄帶來的環境壓力。
據了解,目前市面上替換裝的形式包括:自立袋、替換芯、無泵瓶等。
發展“可持續”存多重壓力
從上文可以看到,國內還是有部分企業在為美妝行業的“可持續”做出努力,但受供應鏈、國內外法規差異以及消費者市場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國內市場對于替換裝理念與海外市場仍然有一定差距。
首先在供應鏈方面,不少品牌都曾表示:目前國內化妝品市場的替換裝還是只占小部分,可以提供一個完整替換裝使用方案的供應商確實不多。
國內一高端洗護新銳品牌聯合創始人告訴記者:“化妝品的原料需要避光、真空、溫度等保持成分活性的條件,因此,對于替換裝的包材設計、供應鏈等層面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市面上的很多護膚類、洗護類產品,都十分考驗包材的密封性、穩定性以及與產品自身的適配性,也不是所有品類都適用于替換裝。單以膏狀的護發產品為例,其固體的形態就不適合裝入袋中,擠壓式的替換裝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給消費者帶來不便,這也是目前很多品牌發展不了替換裝的因素。”
從使用層面來說,相較于洗護產品,消費者對于護膚品的膚感及功效更為敏感,再加上目前國內替換裝的市場教育仍處于初級階段,因而消費者對于替換裝的接受熱情并不高漲。
在消費習慣方面,新銳美妝集合店橙小橙副總經理武恩亮認為,受傳統大百貨商品影響,現如今眾多消費者會不自覺地認為產品的外包裝與品質掛鉤,有些消費者拿到可替換產品后會認為是半成品,因此很少會對其再次進行復購。這也是替換裝在可持續發展的賽道上難以持續發力一大原因。
“目前,國內消費市場呈現出一種商品過剩的局面,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們的選擇面廣,有時候很難去忠于某個品牌,這樣一來,產品的復購率得不到保障,替換裝也會受到一些影響。”武恩亮如是說到。
因此,如何將以“替換裝”為代表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落實到消費者處、進行更好地市場教育,對于品牌來說仍是一大挑戰。
在價格方面,對于“替換裝”普及率還不是那么大的國內美妝市場來說,先行的品牌往往得承擔著被壓縮利潤的風險。
針對這類問題,至本在其官微中回答到:“替換裝的模具開發成本非常昂貴,且周期漫長。2020年下半年,我們開始投入全線的研發生產,分為正裝泵、正裝瓶、替換瓶、替換蓋等幾個主要部件的開發,期間做過密封性、瓶蓋松緊度、扭力、外觀工藝、卡點配合、兼容性等多方面測試,每一個測試都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比如為了挖勺使用便捷性的問題,以及與瓶身的配合度,一個卸妝膏蓋子的模具就大改了6次。”
至本對于替換裝的回應
另外,對于替換裝在包材方面的要求,業內一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替換裝相當于正品的另一種規格,只要在配方完全相同、備案號完全一致的情況下,是可以正常進行的。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產品與包材之間存在一定的化學反應,因此在穩定性、適配性等方面會有具體的要求,一個品牌要想良好地發展替換裝,也需要將這點考慮入內。”
現階段,無論是化妝品產業還是消費者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理念已然成為各個領域所關注的重點,如何解決供應鏈不足、消費者市場教育以及包材技術等方面的問題,仍是行業需要關注的一大重點。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雙碳政策的持續推進以及中國市場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意識逐漸增強,國內化妝品市場亦會迎來屬于自己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