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福利网站/麻豆三级视频/国产色在线 com/午夜影院操

首頁 / 數據

做拔草的UP主開始種草了:測評類短視頻還能看嗎?

36氪||2022-06-10 10:39:24
轉載
內容創作是“先養魚再撈魚”?

如今,一打開那些種草APP,大量勾人眼神的商品內容讓人眼花繚亂:能解放雙手的磁力攪拌杯、一捏即完美的包餃子神器、讓小朋友高效率學習的錯題復制膠帶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商家做不到的產品。

而與之相對立的,是另一批號稱“幫助消費者少踩坑”的測評UP主,他們購買、測評各類網紅產品,用“實際行動”告訴消費者這些產品是否為“ 智商稅”,到底能不能出手。

通過在主流的短視頻APP上搜索“測評”一詞,懂懂筆記的確找到不少測評UP主,測評的產品涵蓋了零食、玩具、數碼、日用品等,可以說應有盡有。其中關注度最高的一位測評UP主,單一平臺的粉絲量已接近2300萬。另外粉絲量上百萬、幾百萬的評測UP主更是不勝枚舉。看這架勢,似乎測評類的短視頻有著驚人的流量。

那么,這些產品測評的結果靠不靠譜?測評UP主創作這些得罪商家的拔草內容,只是為了流量嗎?背后是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變現手段。

01測評短視頻為何成了“拔草寶典”

“有人種草,就有人拔草,其實也挺好的。”

“剁手達人”小謝對此表示,部分短視頻APP上的測評內容確實幫她省下了不少“智商稅”和冤枉錢。

當聊及網紅產品的營銷套路時,小謝簡直氣得發抖。她告訴懂懂筆記,有時在手機APP上看到主播、博主種草那些具有“奇效”的網紅產品時,她總是忍不住“剁手”購買。然而,商品到貨之后她卻經常發現,所謂的網紅產品、熱銷好物都是“照騙”。

例如,某智能手機信號增強貼紙,貼在手機背面之后信號更差了;某省力便捷榨汁器,一榨橙汁就滋了一身;因為失眠買了某網紅安利的助眠敷貼,結果一點兒用都沒有,撕的時候皮膚還疼。類似的智商稅商品,實在太多了。

“最近幾年,花的冤枉錢少說也得有一兩萬了。”前一陣,小謝琢磨著網購如何“避坑”時,偶然間在某短視頻APP上刷到了一位UP主在做測評類內容,一下子就著迷了。

以往,類似的測評類內容大都只有美妝博主做,測評的產品大部分也是彩妝、護膚品一類。但最近她發現:很多零食、玩具、數碼、辦公、廚衛等網紅產品,都能找到相關的測評“拔草”內容。甚至連坊間傳說、行業傳聞等,也成了個別測評UP主辟謠的對象。

可以說,這些直觀的測評內容,可玩性、可看性都相當高。普通消費者如果刷到視頻也很難直接劃掉,往往會忍不住多看幾眼。

“再看到有網紅、買手種草網紅產品,我都會先在短視頻APP上搜索產品相關的關鍵詞,找到對應的測評內容,評測結果翻車的商品我都不買了。”小謝坦言,通過短視頻,她的確避開了不少網紅產品的坑。

在她看來,如果自己早一點刷到這些評測內容,或許就不會因為輕信種草視頻,去買那些沒用的手機信號貼、榨汁器、助眠敷貼了,“不用踩坑,既省錢又不受氣。”

因此,她不僅關注了好幾位測評視頻UP主,時時刷新對網紅種草的“免疫”力,更將這些賬號分享給了身邊的人,讓閨蜜、朋友在決定“剁手”之前都去查查網紅商品背后的“雷”。

在幾位測評UP主作品的評論區,懂懂筆記也發現,有不少消費者和小謝一樣,將測評短視頻當成“避坑”寶典、采購指南。也有好奇的用戶將測評短視頻當成了解悶的利器,幾乎是每期必看,看了就留言。

不過,這些看似“斷人財路”的測評、拔草內容,似乎已經得罪了一部分賣貨的商家。那么,測評UP主們圖的到底是什么呢?

02測評內容的盡頭仍是帶貨

“一位我關注了大半年的測評UP(主),最近有點兒變味了。”

同樣將測評短視頻當作“拔草寶典”的,還有家住深圳福田的李晴(化名)。作為一名經常網購文具、兒童日用品的寶媽,她在購物前一定會做“避坑”功課。而一些測評短視頻的出現,也讓她在做網購“避坑”功課時有了底氣。

李晴承認,關注測評UP主的幾個月時間,她的確避開了不少營銷、宣傳的套路。

“但是最近這段時間,UP主測評的網紅產品沒有問題的比率,漸漸增加了,尤其是服裝配飾。相反,評測后翻車的產品越來越少,我覺得有點兒不太真實。”她認為,測評UP主大部分都是靠“拔草”視頻成名,突然變成了“種草向”,難免讓人覺得很奇怪。

那么,經過眾多UP的評測,與宣傳不符的“劣假商品”越來越少,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又何來“奇怪”一說呢?

“這位UP主說了,貨不對板的產品不會推,有價值的產品會力推,所以那些測評之后沒翻車、符合宣傳語的網紅產品都上了UP主櫥窗。”一開始,李晴也會購買測評UP主推薦的“優質”產品。

但是隨著UP主賬號里的櫥窗越來越滿,推薦的產品越來越多,她懷疑原本被部分粉絲當做“拔草寶典”以及“防雷手冊”的測評UP主,也開始走上帶貨之路。

無獨有偶,懂懂筆記在主流短視頻APP上搜索測評內容時發現,不少測評UP主的確在創作的短視頻里,都推薦了“不翻車”的商品,而通過測評短視頻購買相關商品的用戶,也有相當可觀的數量。

點開其中一位粉絲不太多的測評UP主櫥窗頁,可以看到一共上架了100余款商品,顯示已售商品數量高達10萬+。值得注意的是,這位UP主的粉絲量只有區區20萬。而另一位粉絲超過 2200萬的測評UP主,店鋪銷量更是顯示為超過520萬(件)。

“用戶對測評UP主的信任度很高,UP主推薦的商品一般都會買。”曾經在杭州一家大型MCN擔任副總的Sam坦言,種草平臺上的測評短視頻,走到盡頭仍是帶貨、賣貨,同時帶貨也是無數UP主變現的主要模式。

在他看來,相比以往的普通網紅、主播,測評UP主普遍是利用“拔草”內容,培養起了與粉絲之間的信任感。畢竟,UP主做的是“得罪人”的事兒,而在用戶眼里,這種“得罪人”就成了對自己有利、有益的行為。

一旦類似的慣性思維形成,用戶對于測評賬號的信任感大增,UP主再去推薦“不翻車”的產品時,必定有用戶會認為商品真的靠譜,“結果就是大家爭相購買,成交轉化率甚至比一些小有名氣的網紅還高。”

曾有媒體報道,測評賬號鼻祖“某爸評測”,依托測評視頻一年時間就漲粉千萬,通過自建電商商城年收入破億元。但其所推薦、銷售的產品也曾出現質量問題,加之“既是裁判員也是運動員”的身份,飽受外界爭議。

電商的世界里,沒有誰會真心對別人好。一切“真實”的背后,很可能會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營銷套路、利益鏈條,不少測評UP主也難免于此。而測評類短視頻這個圈子,或許正在被一些人利用,走進劣幣驅逐良幣的泥沼。

03內容創作是“先養魚再撈魚”?

大眾測評類短視頻從“真實”到“變味”的過程似曾相識:例如小紅書上的好物種草、美食短視頻UP主探店,一開始也頗受用戶、觀眾的喜愛,但是走到盡頭仍是商業化的帶貨之路。

類似的“質變”讓人不禁想問一句,購物、電商類內容創作難道就不能少點兒套路嗎?

“講真,不管是探店、種草,還是測評;無論是直播、短視頻還是圖文帖,幾乎所有的內容創作,最終都要走向商業化。”Sam透露,任何內容創作形式,都有“質變”的過程。

例如好物種草,博主一開始的確會真誠、真實地向用戶安利自用的好產品,消費者的口碑和評價一開始也都不錯,因此會吸引很多流量,“但是要明白,內容創作行業都是先投入后收獲(割)的。”

一旦一些博主有了流量,有了一定影響力,就會將前期投入的成本快速收回,同時賺上一筆。

畢竟內容創作領域的變現模式相對單一,除了平臺有限的獎勵外,創作者及背后MCN機構最終只能通過帶貨的方式去變現。

“探店、產品測評,甚至車評圈,目前都存在著不少類似的問題。”Sam表示,與電商直播明擺著商業化的性質不同,其他內容創作形式,一開始的商業化目往往是“深藏不露”。

如果商業化目的過早暴露的話,往往會引起粉絲、觀眾不滿,“別看有的用戶在視頻彈幕很體貼,說UP主也需要“恰飯”過日子,賣點兒產品、賺點兒小錢怎么了?但說完一轉身就取關的大有人在。”

至于像大眾化的測評類短視頻,以“得罪人”的內容創作形式為主,商業化變現更是重中之重。Sam告訴懂懂筆記:類似的測評類內容創作者(機構),不管內容真實與否,被得罪的商家舉報導致封號的概率相當高。

有不少測評類視頻UP主,甚至在一開始“真實”的階段就被人舉報封號了。因此,一部分測評類UP主剛剛有點兒影響力之后,便開始琢磨帶貨了。

不難看出,與之前的探店、種草一樣,大眾化的測評類內容創作,同樣逃不出商業化形式單一的“魔咒”。就像一位博主說的那樣,內容創作本身不值錢,借助流量帶貨才能產生價值。

因此,所謂真實、不吹不黑,往往只是一些評測類內容創作者為了“圈粉”,精心構建的人設罷了。這也是其后續實現商業化的障眼法,無論套路如何變,直播和短視頻達人的終點是帶貨,這個規律大概率是不會變了。

評論列表

(0條)

相關資訊